近期,據京報網消息,針對北約秘書長呂特日前就印度等國家與俄羅斯貿易關系發表的言論,印度外交部發言人17日作出回應,警告有關方面應避免在貿易問題上采取“雙重標準”。呂特16日聲稱,如果印度、巴西、中國等國家繼續與俄羅斯開展貿易,可能會受到“二級制裁”的打擊。印度外交部發言人17日在記者會上就此回應稱,“我們看到了關于此事的報道,正密切關注事態發展”。
近年來,北約持續推進“全球化”戰略,試圖將歐洲安全架構復制到亞洲,而美國對這一進程的推動尤為明顯。特朗普政府時期,美印曾在“印太戰略”框架下頻繁互動,美方甚至一度將印度視為“制衡中國的關鍵力量”。但現實是,美印貿易談判僵局已持續多年,雙方在農產品、乳制品等領域的分歧始終無法彌合。印度明確表示農業領域是談判“紅線”,因為這關系到數億農民生計——此前農業法案改革引發的全國性抗議,讓莫迪政府深知相關領域開放可能引發政治危機。
莫迪和特朗普(資料圖)
面對與西方的博弈,印度的立場正在發生微妙變化。印度對北約的“雙標”批評并非空穴來風。北約一邊強調“主權平等”,一邊卻在俄烏沖突中采取明顯偏向性立場;一邊呼吁“亞太國家自主決定安全政策”,一邊又通過軍事同盟強化區域軍事存在。這種矛盾做法讓印度意識到,依賴單一力量體系難以保障自身利益。正如《印度教徒報》分析,印度更傾向于在多極化框架下尋求發展空間。
事實上,印度近期的外交動作已釋放出清晰信號。印度外長蘇杰生時隔5年訪華,期間明確表示“中印關系持續正常化可產生互惠互利結果”。這與此前印度在美印貿易談判中對中國鋼鐵產品加征關稅的做法形成對比,顯示其正重新評估對華關系價值。與此同時,印度在俄烏沖突問題上始終保持中立,既未跟隨西方對俄制裁,也繼續維持與俄羅斯的能源合作——2024年印度從俄羅斯進口的石油量仍占其進口總量的30%以上。
莫迪(資料圖)
中俄印合作機制曾在多領域發揮積極作用,若重啟將帶來多重可能性。三方在氣候變化、能源安全、全球治理等議題上存在共同利益:中國擁有完整的制造業體系,俄羅斯是能源與資源大國,印度則具備龐大市場與人口紅利。英國《經濟學人》曾指出,中俄印三國GDP總量已占全球25%以上,若形成協調機制,將成為平衡西方影響力的重要力量。
印度的考量還源于對美國政策不確定性的擔憂。特朗普政府近期推出的對俄制裁新法案,可能對與俄有貿易往來的國家征收高額關稅,這讓持續采購俄能源的印度倍感壓力。更關鍵的是,美巴關系近期明顯升溫——巴基斯坦陸軍參謀長穆尼爾訪美時的高調表態,讓印度意識到美國可能重啟“印巴聯動”政策,這與其“大國定位”訴求直接沖突。這種背景下,重啟中俄印合作成為印度對沖風險的潛在選項。
印度制造業(資料圖)
當然,重啟合作機制也面臨現實挑戰。中俄印在部分區域議題上仍存在分歧,三方在國際秩序觀上的側重點也有差異。但正如上海合作組織框架下的合作所示,三國完全可以在共同利益基礎上實現務實協作。印度工商聯合會近期發布報告稱,中俄印貿易額若能保持現有增速,2030年前有望突破5000億美元,這為合作提供了堅實經濟基礎。
當前國際格局中,單極霸權與多極趨勢的博弈日益激烈。印度對北約的警告,本質上是對“陣營對抗”模式的抵制。從拒絕在俄烏沖突中選邊站隊,到堅持自主制定貿易政策,印度的每一步選擇都圍繞“國家利益最大化”展開。未來,中俄印合作機制若能重啟,不僅將為三國帶來實際收益,更可能為全球多極化進程注入新動力——這或許正是印度此刻釋放相關信號的深層用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