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消息,美國空軍近期在印太地區搞了個大動作,“護身軍刀-2025”要和和美國正在舉行的‘部隊重返太平洋’演習聯系起來,近300架戰機、數千名人員橫跨多個戰區,預算直接砸下5.3億美元,著眼印太地區可能發生的高端戰爭。
明眼人都懂,所謂“高端戰爭”劇本,擺明了就是沖著臺海來的。
美軍新推的“敏捷作戰應用”概念,說白了就是怕解放軍導彈把第一、第二島鏈的機場掀個底朝天,所以提前練練“打游擊”,戰機分散部署、快速轉移,試圖在挨揍后還能蹦跶幾下。
但美軍這波“秀肌肉”剛開場,中國就給了個“回應”。一艘815型電子偵察船悄無聲息地出現在夏威夷附近。
從2017年起,解放軍幾乎每次都會派電子偵察船“圍觀”美軍在太平洋的演練,2021年甚至同時出動兩艘。原因很簡單:現代戰爭勝負往往取決于戰前情報積累。誰能先摸清對手的雷達頻率、通信波段,誰就能在電子戰中占盡先機。
但中國沒有什么海外基地,對美軍在澳大利亞、關島等后方樞紐的偵察能力有限。衛星雖能拍照,但存在時間差;陸基雷達和電子戰機又夠不著。于是,航程遠、能長期蹲守的電子偵察船成了關鍵手段。
美軍對這類“圍觀”心知肚明,卻無可奈何。五角大樓曾抱怨中國偵察船“危險接近”,但國際法也沒規定演習區域不讓別國船只路過。
為什么中國對澳大利亞方向的演習如此上心?美軍內部推演早已暴露了底牌:一旦臺海開戰,美軍可能扛不住解放軍的火力,得一路退到澳大利亞重整旗鼓。
這種“退守南半球”的劇本,逼得解放軍必須提前摸清美軍在澳洲的電子戰底細。
更值得警惕的是,美軍正在亞太玩一場“導彈切香腸”游戲。最近美國陸軍首次在澳大利亞試射了“堤豐”中程導彈系統,原本被《中導條約》明令禁止,如今卻借著“印太戰略”復活。
選擇澳洲而非菲律賓試射,無非是想降低敏感度,但誰都明白,這套系統未來很可能部署在關島或日本,直接對準中國沿海。
美軍的心思很明確:先用演習名義把導彈運到菲律賓,再找借口長期駐扎,最后批量部署。這種溫水煮青蛙的套路,和當年在韓國部署“薩德”如出一轍。
更陰險的是,五角大樓還計劃在西太追加部署“暗鷹”高超音速導彈和精確打擊導彈,一步步把中程導彈網織到中國門口。
另一邊,美日韓也沒閑著。三國空軍最近在東海搞了場聯合演習,主角是能帶核彈的B-52H戰略轟炸機。
韓國媒體竟大言不慚地宣稱讓中國“聞風喪膽”,還腦補出B-52低空突防、摧毀中國核設施。
可現實是,美國連打伊朗都要派隱身B-2繞道本土起飛,生怕被防空系統發現,如今卻指望高齡的B-52突破世界頂尖的中國防空網?這種迷之自信,恐怕連五角大樓自己都不信。
剝開這些軍事動作的層層外殼,核心邏輯其實很清晰:美軍正在演練“分布式殺傷鏈”,把戰機、導彈、雷達像撒豆子一樣分散布置,意圖彌補與中國本土作戰的劣勢。
而中國則用偵察船、衛星等手段,默默破解美軍的戰術,美軍試圖用中程導彈壓縮中國戰略空間,中國就用反介入體系筑起“區域拒止”高墻。
未來的關鍵變量,或許在于誰能更快適應“灰色地帶”博弈。美軍若繼續用“切香腸”戰術試探紅線,解放軍很可能升級反制措施,比如對抵近偵察的偵察機進行電磁壓制,或在南海設立導彈禁區。
而電子偵察船的足跡,或許會從夏威夷延伸到阿拉斯加,甚至美國西海岸。畢竟,當美軍把演習場搬到中國家門口時,就該想到中國也會“禮尚往來”。
至于臺海,美國越是高調軍演,越說明其“保臺”信心不足。畢竟,真有能力贏的玩家,從來不會提前把底牌亮得這么徹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