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架大飛機懸在空中能把五六千平方公里看得一清二楚,周邊飛行員連躲都沒機會
總數三千架,四代半以上占六成,日韓印加起來卻不到七成。
比單機更可怕的是背后的體系。
每次遠海聯合演訓,270架轟6平均一次能打出1600多枚巡航導彈,直接覆蓋第二島鏈所有基地。
這不是演習清單,是公開航線里查得到的起飛記錄。
有朋友留言問,印度買的陣風能不能抗住。
看經驗值,陣風在卡塔爾演訓時單機每小時維護工時12個,全印不到150名合格技師,湊仨中隊就得全國抽調。
真正把人看呆的是預警機。
70架KJ系列里最新款KJ-700帶著三面相控陣加毫米波補盲,升空一次可連續開機9小時。
日本只有4架E-767,平均每飛兩小時就得落地加油。
韓軍世宗大王號驅逐艦看得再遠,也補不上這十幾倍的差距。
去年東海不公布的一段軌跡顯示,KJ-500對F-22的可視時間延長到兩三百公里,等于給它裝上了實時定位。
電子戰編成也刷新認知。
公開航圖里,百來架J-16D帶著五個干擾吊艙,平常訓飛就飛在民航航線之間,地面雷達幾乎看不見。
一旦打起來,三個方向同時開干擾,對方地面塔臺先變靜音,戰機連升空都排隊。
飛機廠速度更是現實課。
沈飛一條脈動線24個月能走130架殲16,印度斯坦航空搞輝光時,兩年交付了14架,技師們忙著排隊打卡。
自衛隊年報顯示,F-35替換老舊F-2的進度推遲到2027,往后拖一年,反擊窗口就小一圈。
訓練表也不好看。
自衛隊飛行員年均150小時,中國飛行員普遍200小時起步。
珠海航展上那段落葉飄,其實出自甘肅鼎新基地,日常課目里屬中級動作,只要飛夠800小時就能過。
印軍今年已摔4架米格21,說明老機體無法承受每周三次夜航。
真正拼掉的不是飛機,是時間和錢包。
防空網一處看不見的細節:沿海平均每百公里7部雷達,數據鏈把空軍、海軍、火箭軍聯在同一張圖。
薩德落地那年,山東半島12座機動雷達站三天完成連夜架設,韓國探測范圍不增反降,因為多了重重信號墻。
西北工業大學的最新論文提到,國產反隱身雷達功耗降到十年前的七分之一,機動速度提升四倍,山地丘陵也能抬著走。
如果轟20公開亮相,航程半徑再增兩千公里,意味著第一島鏈所有機場都能被打一輪。
島鏈這個詞很快會被拿來做訓練靶標名。
有人在論壇貼出衛星圖片,發現近海靶區的跑道標記剛被改得更窄,相當于告訴飛行員:打準點,別浪費導彈。
常備彈量可以算筆粗賬。
按照公開演習的掛彈額度,轟6K每架6枚,270架一波就是1620枚巡航導彈。
庫存夠飛兩輪,火力清空前,預警機還能通知第二波起飛。
日韓加一起的防空截擊彈不到千枚,怎么分都分不勻。
有人擔心開銷受不了。
細看公開國防報告,老舊殲7全部退役,省下的油費和維護費正好填滿預警機與電子戰飛機的賬單。
淘汰落后產能,反而讓體系更精煉,錢花在能看見效果的傳感器上。
那天晚上看到一位退役技師發帖:最怕年輕人以為空戰是拼機動,其實現在拼的是數據刷新速度。
雷達一秒轉一次,屏幕沒發現敵機,整個編隊就進了別人預定區域。
70架預警機對4架,刷新速度已經不是一個量級。
新一輪預算已經送到各國案頭,落到實處只剩下修機場和買配件。
日韓的機庫不夠用,印度的機務公司排單到2026。
時間這根弦,拉得比軍費緊多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