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青年出品
摘要:媒體在這件事上的缺席,還是讓公眾很不滿,鋪天蓋地的融媒體、新媒體、全媒體、可視化、視頻化,自戀自夸的流量,在這樣的事件中不通過及時的報道讓事實“可見”,不提高事實的社會能見度,不讓公眾形成事實信賴,再融、再新、再全、技術再炫,也會被公眾拋棄。媒體失去用戶,正是一次次的缺席所積累的。零存在,零影響,零關注,零收入,這是新聞生態的規律。
提級的甘肅調查組緊鑼密鼓地調查8天后,發布了詳盡的通報:褐石培心幼兒園餐食鉛含量嚴重超標,醫院存在修改檢測數據,甘肅疾控中心檢測數據嚴重失真,6人被批捕,17人被立案審查調查,包括天水市委書記、市長在內的10人被立案問責。整個通報看下來,就是一場蠢+壞+貪+懶+不可理喻的系統性失守,草臺班子大現形,廚師、園長、醫院、疾控、衛健、監管、教委,這個環節中有一個人認真負責,都不至于發生如此荒誕的中毒事件。通報越翔實,越讓人充滿“如果有人負責就不至于”的無力感,一群蠢貨+壞種,讓這么多家庭承受著不可接受之重。
崩壞的系統拉了一大坨,提級的調查組不得不來擦屁股——對,就是來擦屁股的,事已至此,只能以“不放過一個”的嚴厲追究來收拾人心。總體來看,這個通報還是有說服力的,用超常的調查對問題作了詳細的回應,以“一鍋端”的問責體現著零容忍的態度,并以“后續治療保障方案”表達了對受害者的全面負責。甘肅“及時提級調查”還是很明智的,在輿情洶涌和激憤下,起碼現在這個通報平息了諸多質疑。
此次的血鉛問題過于反常,“顏料上色”近乎荒誕,用常識、常情、常理無法理解,再加上之后的數據修改和失真,加劇了質疑。越反常的問題,越需要超常的調查、超常的通報、超強的說服性去彌補“反常帶來的艱難說服困境”。這個通報也算是盡力了,雖然其中還是有用常理無法解釋的疑點。
事情到了需要“提級調查”的程度,說明質疑是壓倒性和系統性的,不提級不足以平“不信”。——這種情境下,通報必須要對質疑進行“清單級”的、一個都不放過地、事無巨細地逐一回應。看得出來,調查組對網民所有質疑照單全收,一一進行了調查:1、涉事幼兒園周邊環境(包括環境空氣、地下水、土壤及水源地)是否受到污染;2、白銀有色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廠壩鉛鋅礦天水轉運站是否存在環境污染;3,2006年麥積區甘泉鎮吳家河村鉛中毒事件涉事企業相關地塊是否存在環境污染;4,媒體播出的監控視頻為何沒有時間。等等。
有疑必查,而不是選擇性地回應,要在通報中一次性地說清楚,而不是等著通報后再被質疑——此次事件已經到了公信力被擊穿的邊緣,前幾次通報已經透支了信任,提級的通報必須窮盡努力去講清楚,容不得“再質疑再通報”。覆蓋所有質疑的清單級回應,是必須的補救。提級調查再不受信任,那就非常可怕了。
除了有疑必查,還必須要有超越個案的系統調查,而不是頭痛醫頭。此次反常事件,暴露出當地可能存在系統性的問題,提級調查必須全面調查,以“比公眾質疑往前再走幾步”的系統調查去體現治理決心。這個調查果然有“意外收獲”,牽出一堆問題:教育局對未取得辦學許可證即招生的行為視而不見,對食品安全未安排部署、未檢查排查,主抓學前教育的干部涉嫌接受利益輸送,副局長違規接受宴請。市場監管局食品安全檢查流于形式,監管所人員違規接受宴請并收受購物卡,教育局局長、市場監管局局長涉嫌收受他人賄賂,等等。——反常的事件,在超常調查下對系統性問題的深究,讓人覺得“原來如此”,這種草臺班子,出這種反常問題也就不反常了。
對教育系統、醫療系統、市場監管系統的深究,對“反常”形成了解釋力,形成了一種解釋的閉環。包括“園長朱某琳在幼兒園就餐時也食用添加了顏料的食品,經檢測,其血鉛值為169.3μg/L。”這樣的事實,讓公眾看到了一個由蠢、壞、貪、懶形成的系統閉環。說服力,歸根到底,就是一個閉環。擦屁股,真的是盡力了。
正如公眾所質疑的,通報中多數都可解釋,但還是有從常識覺得無法解釋的,比如血鉛檢驗檢測數據問題,天水二院有關人員修改數據,甘肅疾控中心檢測數據失真,檢測時嚴重違反操作規程——怎么解釋?為什么修改數據,為什么違反操作規程,動機是什么?僅僅是不負責任,缺乏培訓,違反職業操守,缺乏經驗,用常理還是無法解釋,沒有形成閉環。修改數據,操作違規,是不是一直如此?雖然處理很重,一鍋端,人員被全面接管,但“用常理無法解釋”的問題需要進一步去調查。按理說,事情到了這個程度,如果有人打了招呼,調查組不至于為“打招呼”遮掩,畢竟當地到市委書記到市長都立案問責了,案都立了,不值得為“打招呼”捂著。但這個疑點,就是讓人過不去,過不去,就是一根卡著的刺兒。
再有說服力的通報,也難以修復患兒家庭之痛、公眾之痛、輿論之痛。再嚴厲的調查和問責,也消除不了當地草臺班子對公信帶來的毒害。警醒,深刻的警醒!另外再說幾句,媒體在這件事上的缺席,還是讓公眾很不滿,鋪天蓋地的融媒體、新媒體、全媒體、可視化、視頻化,自戀自夸的流量,在這樣的事件中不通過及時的報道讓事實“可見”,不提高事實的社會能見度,不讓公眾形成事實信賴,再融、再新、再全、技術再炫,也會被公眾拋棄。媒體失去用戶,正是一次次的缺席所積累的。零存在,零影響,零關注,零收入,這是新聞生態的規律。
這本《時評中國5:用批判性思維阻斷庸常》,如書名所呈現,就是分享深度觀點表達的一些思維方法: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接受了太多“理所當然”,太多“理所當然”凍結在絲滑的判斷中,讓我們的很多寫作停留于膚淺的表面,在觀點的“自由市場”中缺乏競爭力。相比前面幾本“時評中國”,本書更重視閱讀積累和思維方法的訓練,如何有效率地閱讀,如何在閱讀中形成積累,如何在日常養成批判性思維方法,如何找到有競爭力的角度,如何讓表達既有深度又有美感,讓時評和議論文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本書每一章前特別增加了“10個閱讀與積累技巧”“10種讓角度與眾不同的方法”“增加語言感染力的10個途徑”“迅速提升寫作流暢感的10個步驟”等方法卡片,提升快思、快寫、快傳的寫作實操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