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昌保衛戰(二)
作者:楊曉鵬
— 續前文 —
河南戰場開戰了,打了半個月之后直到五月初,竟然還有決策層持有這種觀點。
然而日軍以實際行動證明,他們的此行的目的,遠非在一戰區的地盤上武裝散步這么簡單,他們先后投入的兵力,累計達八個師團四個旅團一個臨時兵團以及相當數量的直屬部隊和配屬部隊,總數近十五萬人,而一戰區總兵力,也僅僅只有三十多萬。
此時中國方面已經可以破譯不少日軍電文,日軍的電文給中國情報人員的感覺是“軍事密電不如外交密電難譯”,因而也獲得了一些較低級別的情報。然而日軍對這樣大規模的作戰計劃,壓根不給你破譯的機會,此次行動關鍵命令全部用文件傳達,沒有一次用電文通知。就連第三坦克師團參戰這樣的行動,戰前連日軍的師團長都不知道。至于國軍的情報人員,那更是更無從知曉。日軍行動之嚴密,幾近變態。
不僅如此,日軍還到處散布煙幕彈。于是乎,關于日軍意圖的情報也是五花八門——
? 有日軍要從陜西直取重慶的
? 有日軍從洛陽黃河北岸進攻的
? 也有日軍從鄭州或者信陽打通平漢路的情報
日軍攻擊的兵力,有認為3萬的,也有10萬的,不過一戰區最終認為日軍的兵力至多不過四到五個師團,七八萬人。說來慚愧,情報最靠譜的,竟是偽軍張嵐峰提供的。這位偽軍大老板提供的情報,其內容無論是日軍動員兵力,還是作戰意圖,都與日軍計劃最相近。張提供的日軍兵力和行動太雖然與實際作為接近,但在一戰區看來,日軍動用如此夸張的力量在河南做一次不必要的軍事行動實在太過夸張。因而無論是蔣鼎文還是湯恩伯,包括軍令部,都認為張嵐峰的情報太嚇唬人,實在“不靠譜”。
一戰區雖然對日軍動向掌握不確切,為了保險起見,湯恩伯的部署最初還是比較保守的。首先他沒有在第一線配備有力部隊,而是把主力部隊配置在平漢鐵路兩側,特別是平漢路西側,由于有嵩山和伏牛山的倒八字天然地形,進可攻,退可守,其主力三十一集團軍最初都集結在這一帶,企圖在日軍打通平漢鐵路的時候,伺機攔腰截擊日軍側翼。湯恩伯的基本思想,也是放開大道守兩邊,對深入的日軍加以攔腰截擊。
但是此次作戰計劃有很多因素令湯恩伯大跌眼鏡。
第一是蔣介石給湯恩伯劃定了“決戰地區”;
第二是蔣介石命令湯恩伯對平漢線上的幾個據點要“固守”;
第三是日軍壓根沒打算和湯兵團主力在預定地區決戰,發現湯兵團主力后,直接包抄后路了。
日軍進攻路線規劃
湯恩伯歷來作戰的基本思想,通常是利用戰斗力較弱的部隊利用城郭陣地戰拖住日軍,主力與日軍避免硬碰硬,然后利用其優越的奔襲能力從內線跳至外線,對日軍進行尾擊和側擊,并抓住日軍冒進的部隊,集中優勢兵力殲滅之。從臺兒莊戰役到襄東戰役,從冬季攻勢在到鄂北會戰,無不如此。但這樣就很容易出現一個問題:因為陣地戰的部隊一般都是比較弱的部隊,擔任攻擊任務的都是湯恩伯的嫡系精銳,這種排兵布陣很容易形成后來關于湯恩伯的種種非議,使得“讓雜牌送死”這種觀點一度非常流行,即使現在也是如此。
所幸的是在以往屢次戰役中,湯恩伯用他出色的指揮藝術屢次得手,盡管有時候甚至不惜違抗上級的命令,但成功的結局似乎總是不受詰難的。在此之前的歷次會戰中,湯恩伯此法屢試不爽,給日軍造成了很大的殺傷,同時由于自身出色的奔襲能力,使日軍卻始終無法捕捉其主力,因而在北戰場被日軍視為天字號大敵。岡村寧次在回憶錄中對前面幾次與湯恩伯交手一直心有余悸。在日軍眼中,湯恩伯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對手,在北戰場如何如何拿下湯恩伯,是頭等重要的事情。
為此,華北方面軍在制定做作戰計劃的時候,幾乎處處著眼湯恩伯和湯兵團的核心部隊十三軍,甚至從湯恩伯的性格色彩來定制作戰計劃。正如日軍所言,此次作戰的目的,就是“誘使重慶軍對我軍進行側擊和尾擊,一俟我軍主力進行機動迂回時,得以盡量包圍重慶軍主力,實行包圍作戰”。
其實對于城池陣地戰湯恩伯做的也不錯,南口之戰一戰成名,武漢會戰中瑞昌一戰,第四師血戰到最后僅縮編為四個營,而后在另外一次阻擊中更是再次損失殆盡。在以后的諸多戰役中,湯恩伯則很少再進行陣地戰。一方面固然與湯恩伯運動戰的思維有關,另一方面,也與軍委會對湯兵團的戰略定位有關系——即戰區控制兵團。這個兵團雖然曾經一度長期在五戰區作戰,但是卻不率屬于五戰區,而是由軍委會直接指揮。其主要作用也是作為戰區的核心打擊兵團。
1944年4月17日黎明,中牟縣城還沒有從夜幕中醒來,改道的黃河岸邊,風吹過剛剛冒絮的柳樹,喚起沙沙的聲響。黎明還未到來,一切還在黑暗中靜謐著。一種令人窒息的氣息,在河灘的陣地上蔓延。
忽然沉悶的一聲槍響,一顆子彈準確擊中了中國陣地前沿一個哨兵的腦袋,剎那間,國軍陣地上各種明暗火力,一起毫無目標的向陣地前的空地上掃射起來。曳光的彈道,在黑暗中交織出一道明亮的火幕。然而很快,守軍便為他們的冒然開火付出了代價。守軍的機槍火力點,被躲藏在暗處的日軍炮兵觀測員看的一清二楚。 日軍炮兵的反應快的驚人,炮彈的著落點也準確的驚人,僅僅幾分鐘,剛剛還在猛烈射擊的前沿陣地已經被炮火完全覆蓋。日軍清楚的了解的守軍重火力的欠缺,所以在炮兵的使用上,幾乎清一色的山野炮。雖然僅僅配屬了幾門150的重炮,但是這一個聯隊的山炮,足以讓裝備簡陋的國軍感到恐懼。
中牟河防戰斗經過概要
向國軍中牟陣地進攻的,是日軍第三十七師團。為了替換早期的四聯隊師團(甲種師團),日軍先后成立了多個由三個聯隊組成的師團,三十七師團就是較早的一批。該師團自1939年初成立之后,便一直在晉南負責治安任務,長期與晉南的國軍和八路軍進行各種形式的作戰。抗戰中后期之后,四聯隊的師團幾乎全部撤銷,三聯隊的師團成為了野戰師團的主力軍。在這個基礎上,日軍又成立了火力和戰斗力都相對較弱的兩聯隊師團,此次參戰的六十二師團便是一例。三十七師團自成立之后開始,便一直在晉南駐扎,直到一號作戰前,才秘密被轉移到豫東一帶。由于日軍成功的散布各種煙幕,如此規模的轉移行動,國軍事前竟然毫不知曉。
三十七師團是日軍師團中戰斗力非常強的部隊,此次會戰中該師團作為急先鋒,一路奔襲穿插,給國軍造成的極大的被動。與其相對的,守備中牟河防的是蕭勁暫編二十七師。從人數上說,三十七師團加上配屬部隊,有近兩萬人,而暫編二十七師僅僅只有不到六千人。至于戰斗力,暫編兩個字已經充分說明了這個問題。
— 待續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