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已經抵達北京,接下來他將對中國開啟為期六天的訪問,行程包括北京、上海和成都三個地方,這次來華也是其上任以來第二次訪華。
此次來華,阿爾巴尼斯還帶了一個由14人組成的商業代表團,成員大多是澳方的企業巨頭,主要目的也是要推動中澳貿易與合作。
(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
從中澳聯合成果聲明來看,這一趟來訪,阿爾巴尼斯收獲不小,一次性就簽署了六份合作文件,不僅涉及旅游業、農業、漁業、林業,還簽署了實施和審議中澳自由貿易協定的諒解備忘錄。接下來中澳將進一步明確可拓展的合作領域,推動雙邊合作更上一層樓。
值得注意的是,在阿爾巴尼斯訪華之前,西方媒體就曾不斷放風,稱澳總理這一趟的一大主要目的,就是要讓中方松口,提前收回達爾文港。
阿爾巴尼斯這邊,也曾在競選期間公開表示,一旦連任就會爭取收回該港口,甚至還稱如果找不到買家,愿意將港口國有化。
然而從當前的結果來看,澳方的這一訴求,已經破滅了。
雖然在雙方會談時沒有明確提到達爾文港問題,但是在中澳聯合成果聲明中,有一條聲明是這樣的:雙方認可“公平、開放、非歧視營商環境”的重要性。而這一點,正是過去中方在回應達爾文港問題時,頻繁提到的合理訴求。
由此來看,在達爾文港問題上,中方并沒有做出讓步,就算澳方有意提前收回,如今也沒戲了。
此外,從現階段澳方的一系列動作其實也可以看出,作為澳大利亞的領導人,阿爾巴尼斯對國家利益核心矛盾也存在清醒的認知。在所謂收回港口的政治宣言和維系與中方貿易的現實需求之間,他顯然更傾向于后者。
(澳大利亞鐵礦石大量出口中國)
中國是澳大利亞最大的貿易伙伴,2022年雙邊貿易額已經超過了2200億美元,澳大利亞出口的鐵礦石、煤炭、天然氣、農產品等,約三分之一都流向了中國。這些貿易,也直接支撐了澳大利亞的礦業、農業、能源等支柱產業,關聯數十萬人的就業和GDP增長。
相比之下,達爾文港由中國企業嵐橋集團租賃,租期99年,雖然這些年來,部分政客一直在炒作所謂的“安全風險”,但實際運營中主要涉及物流、港口服務,經過幾番調查,都沒有發現對澳大利亞國家安全存在實質性的威脅。并且澳方若想提前收回,需要承擔巨額的違約金,可能達數十億澳元,還會觸發法律糾紛,損害澳大利亞的國際形象。
更何況,對于阿爾巴尼斯領導的工黨政府來說,他們需要優先應對的,是國內的經濟挑戰,如通脹和經濟增速放緩等問題。而一旦中澳貿易遇挫,澳方將出現能源出口受阻、價格下跌等問題,屆時將直接導致財政收入減少、行業萎縮,進而影響民生福利,削弱執政的支持率。
相反,達爾文港的所謂“收回爭議”,更多的是國內保守派的政治操弄。而多數經濟界和商界人士都認為,港口運營帶來的投資和就業,才應該被視為實際收益,貿然收回也可能引發這一部分人的反對。
最后,莫里森損害中澳關系多年,已經讓阿爾巴尼斯政府看到了和中國脫鉤的慘痛代價,所以自他上臺后,政策傾向就是務實對話,通過穩定貿易修復雙邊關系,而不是激化矛盾。若是這次為收回達爾文港再次與中國關系惡化,可能引發新一輪的貿易摩擦,對澳方來說是得不償失的。反之若能維持貿易合作,既能保障經濟利益,也為其他領域的對話留有余地,更符合澳大利亞的整體利益。
(達爾文港)
當下,特朗普關稅大限即將逼近,全球貿易格局極有可能生變,這讓各國的對華政策選擇更加關鍵了。歐盟此前的經歷就是鮮明警示,他們在中美之間搖擺不定,試圖在“戰略自主” 和利益訴求間找平衡,結果因模糊態度遭到中方關稅反制,相關產業損失慘重。這前車之鑒清晰表明,在對華關系上搞騎墻策略,最終只會反噬自身利益。
在這樣的背景下,阿爾巴尼斯對華釋放緩和信號,外交上主動降溫,就是為了不要重蹈覆轍,避免讓澳方成為“下一個歐盟”。
總的來看,維持對華貿易,是澳大利亞的生存問題,是實打實的利益,而所謂提前收回達爾文港,只是阿爾巴尼斯政府的面子問題。在這種只能二選一的情況下,孰輕孰重一目了然。阿爾巴尼斯政府要是拎不清,恐怕就得為錯誤選擇付出沉重代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