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論幽默這一塊還是得看印度,印巴空戰都過去這么久了,熱度都消退了,印度還是念念不忘,滿腦子依舊想著怎么給自己挽回顏面,最近印度媒體更是直接連造謠都用上了,印媒聲稱巴基斯坦在采購新一批霹靂-15E空空導彈時,中國突然坐地起價,這將對巴基斯坦空軍產生極大的不利影響,印度又可以大贏特贏了。
印媒炒作“霹靂-15E漲價”的荒誕劇情
事情的起因是2025年5月7日的印巴空戰。當天,巴基斯坦空軍憑借殲-10CE戰機和霹靂-15E導彈的組合,以“零損失”擊落印度6架先進戰機,其中包括3架法制陣風戰斗機。這場空戰讓霹靂-15E一戰成名,也讓印度媒體顏面盡失。為了挽回面子,印度媒體開始編造“中國坐地起價”的謊言。
據印媒援引“匿名消息源”稱,中國因為霹靂-15E在空戰中的卓越表現,臨時決定提價30%。他們甚至煞有介事地計算出“漲價后單價達210萬美元”,并聲稱這將導致巴基斯坦采購規模縮水。
然而,這個說法漏洞百出:首先,巴基斯坦國防部次日便發表聲明,明確否認漲價傳聞,并強調中巴軍貿合作“未受任何外部干擾”。其次,霹靂-15E的生產商中航工業洪都航空2024年財報顯示,該導彈產能已提升至500枚/年,規模效應下成本持續下降,根本不存在“坐地起價”的經濟邏輯。
更諷刺的是,中國對巴基斯坦的武器出口歷來給予最大優惠——例如VT-4主戰坦克賣給泰國時單價580萬美元,而巴基斯坦購買的高配版僅需480萬美元,還附帶生產線。這種“親兄弟明算賬”的合作模式,豈是印度媒體幾句謠言就能動搖的?
中巴軍事合作的鐵證:從梟龍到霹靂-15E的默契
事實上,霹靂-15E的實戰神話,恰恰是中巴深度軍事合作的縮影。2025年2月,中國海軍與巴基斯坦共同參加“和平-2025”多國海上聯合演習,兩國艦艇編隊在反海盜、防空等科目中配合默契。
這種合作早在武器研發階段就已埋下伏筆:霹靂-15E作為全球首款實戰化裝備有源相控陣雷達導引頭的空空導彈,其設計充分考慮了巴基斯坦空軍的戰術需求。例如,導彈采用雙脈沖固體火箭發動機,可在160公里外對目標實施“二次點火”打擊,這一性能遠超印度進口的法國“流星”導彈。
更關鍵的是,巴基斯坦空軍已形成完整的空戰體系。在5月7日的空戰中,ZDK-03預警機提前鎖定印度戰機位置,通過高速數據鏈將信息實時傳輸給殲-10CE和梟龍戰機,最終由霹靂-15E完成致命一擊。
這種“預警機+戰斗機+遠程導彈”的組合,讓巴基斯坦在超視距作戰中占據絕對優勢。反觀印度,雖然花88億美元買了36架陣風戰機,卻始終無法解決雷達、數據鏈與導彈的兼容性問題,甚至鬧出“展示偽造導彈殘骸”的笑話——巴方專家當場指出,印軍所謂的“殘骸”邊緣整齊如刀切,根本不符合導彈自毀后的物理特征。
印度“輿論戰”背后的焦慮與現實困境
印度媒體炒作“霹靂-15E漲價”,本質上是對自身軍工體系的極度不自信。2025年4月,阿塞拜疆宣布以42億美元采購40架梟龍Block3戰斗機及配套霹靂-15E導彈,這筆訂單的規模是巴基斯坦歷年采購量的數倍。
這一消息讓印度如坐針氈,因為梟龍Block3正是為克制印度陣風戰機量身打造的。更讓印度尷尬的是,其國產“阿斯特拉”導彈耗時20年研發,射程卻從100公里縮水至80公里,良品率不足60%,連最基本的超視距作戰能力都無法保證。
為了掩蓋這些缺陷,印度媒體開始“碰瓷”中國。他們先是宣稱“撿到霹靂-15E殘骸”,試圖通過逆向工程獲取技術,結果被巴基斯坦揭穿殘骸是偽造的;接著又炒作“中國漲價”,幻想以此削弱巴基斯坦空軍實力。
然而,這種“鴕鳥戰術”根本無法改變現實:巴基斯坦空軍不僅擁有40架可掛載霹靂-15E的梟龍Block3戰機,還計劃將殲-10CE與梟龍混編,形成“小型預警機+攻擊機”的戰術組合。反觀印度,36架陣風戰機分散部署在多個基地,缺乏統一指揮體系,一旦遭遇巴基斯坦的體系化打擊,很可能重蹈5月7日的覆轍。
這場輿論風波最終以印度媒體的“翻車”告終。巴基斯坦國防部的一紙聲明、中航工業的財報數據,以及中巴聯合演習的畫面,都在無聲地打臉印度的謊言
而對于中國來說,霹靂-15E的實戰表現和阿塞拜疆的大額訂單,恰恰證明了中國武器的可靠性——這種“用事實說話”的底氣,遠比任何輿論炒作更有說服力。
信息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