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nèi)就業(yè)市場競爭激烈,2024 年高校畢業(yè)生達 1174 萬,學歷通脹加劇。
熱門崗位競爭比常達數(shù)百比一,年輕人職場壓力大、發(fā)展受限。
而部分發(fā)達國家勞動力短缺,如新西蘭農(nóng)業(yè)、制造業(yè)等領域?qū)ν饧畡诠ば枨蟠螅倚劫Y待遇更優(yōu)。
澳大利亞建筑工人平均周薪超 1500 澳元(約 7000 元人民幣),遠超國內(nèi)同類工作。
四川 95 后女孩便選擇在新西蘭打工,每日 4 點起床,時薪 109 元人民幣,月工資近 3 萬元。
從國內(nèi) “內(nèi)卷” 到國外尋求新機遇,這一現(xiàn)象折射出當代年輕人在時代壓力下,對更好生活的多元追求。
她的經(jīng)歷引發(fā)熱議:為何當下年輕人不論學歷高低,都傾向于出國打工?
逃離內(nèi)卷的選擇
“不想啃老,就得自己闖!”
29 歲的四川女孩三米,將這句年輕人的心聲化作了行動。
面對國內(nèi)就業(yè)市場的激烈競爭,她不愿困于 “內(nèi)卷”,毅然在網(wǎng)上搜尋出國打工攻略。
最終選定政策寬松、華人較多且提供打工度假簽證的新西蘭 。
在她眼中,這里流程便捷、收入可觀,是打破生活僵局的理想選擇。
和許多年輕人一樣,三米厭倦了 “考研卷、求職難” 的循環(huán)。
她算過一筆賬:國內(nèi) “996” 工作月薪不過五六千,而新西蘭普通體力勞動時薪達 109 元人民幣,月收入近三萬。
更吸引她的是,這里沒有復雜的人情世故,工廠氛圍單純 。
每天 6 小時專注裝蘋果,無需應付辦公室復雜的人際關系,下班后還能駕車欣賞鄉(xiāng)間風景。
“與其在格子間里耗青春,不如去看看更大的世界。”
三米的選擇,折射出當代年輕人對 “內(nèi)卷” 的突圍心態(tài)。
他們不是逃避壓力,而是在全球化浪潮中,尋找更適合自己的生存方式。
正如她在朋友圈寫的:“走出去才發(fā)現(xiàn),人生不是只有一種活法。”
這種敢于嘗試的勇氣,或許正是破解時代焦慮的密鑰之一。
凌晨4點的奮斗人生
天未破曉,人已在路上。
這是無數(shù)打工人的真實縮影,也是三米在新西蘭的日常開篇。
凌晨 4 點,當城市還籠罩在夜幕中,她的鬧鐘準時刺破寂靜。
睡眼蒙眬中,她沖向廚房:解凍食材、空氣炸鍋預熱、快手準備午餐便當。
同時見縫插針完成洗漱、涂抹防曬,所有動作必須在一小時內(nèi)精準完成。
因為 5 點 40 分,她必須駕車駛?cè)肜杳髑暗暮诎担几肮S。
車窗外星光尚未褪盡,儀表盤的微光映著她略顯疲憊卻堅定的臉。
這份分秒必爭的清晨 “戰(zhàn)斗”,是高收入背后的另一種真相。
沒有輕而易舉的收獲,只有起早貪黑的堅持。
當國內(nèi)網(wǎng)友羨慕她 “日薪過千” 時,卻很少有人看見她指甲縫里的蘋果汁痕跡。
以及為了節(jié)省開支,連續(xù)三個月吃自己準備的冷餐便當。
但三米卻說:“累是真的,但攢錢速度快也是真的。”
比起國內(nèi) “耗盡心血卻難攢首付” 的無奈,她更愿意用此刻的奔波,換取未來選擇生活的底氣。
那些在黑暗中啟程的清晨,那些爭分奪秒的晨光里,藏著當代年輕人對 “生存” 與 “生活” 的雙重注解。
或許真正的成長,從來不是逃避辛苦,而是學會在辛苦中,一步步靠近自己想要的人生。
包裝蘋果的流水線人生
流水線的齒輪轉(zhuǎn)得再快,也卡不住尋找快樂的心。
三米的工廠生活,在重復中藏著屬于打工人的智慧。
抵達廠區(qū)的第一件事,是和各國同事 “爭奪” 冰箱格子。
這個每天早晨的微型 “戰(zhàn)場”,成了她一天中第一個小樂趣。
套上工裝、裹緊頭套口罩,站在傳送帶前,她的任務簡單卻機械:
分揀蘋果、貼標簽、剔除瑕疵果,9 小時循環(huán)往復。
但流水線的單調(diào),抵不過年輕人的創(chuàng)造力。
她和鄰崗的中國姑娘開發(fā)出 “對唱解悶法”:
傳送帶的嘩啦聲作伴奏,一人起頭唱《成都》,另一人接《后來》,從流行歌到民歌無縫切換。
當新西蘭工友投來好奇目光,她們干脆教起了中文歌詞,包裝車間瞬間變成跨國 KTV。
“昨天教 David 唱‘成都帶不走的只有你’,他唱成‘成都帶不走的只有牛’。”
三米笑著回憶,眼里閃著光。
這種在苦中作樂的能力,或許正是中國打工人的生存哲學。
就像她把冷掉的便當吃出火鍋般的儀式感,把重復的動作變成身體記憶的舞蹈。
再枯燥的流水線,也能被笑聲釀成獨特的青春注腳。
正如她在抖音里拍的短視頻:雙手翻飛間,一個貼好標簽的蘋果箱被推走,背景音里是同事跑調(diào)的《大中國》。
這不是生活的茍且,而是普通人在平凡崗位上,親手點亮的星光。
異國他鄉(xiāng)的小確幸
每天 9 點與 12 點 30 分,三米總會準時 “沖刺” 向休息室。
這是她一天中,最期待的 “治愈時刻”。
抓起免費牛奶、撕開口感扎實的全麥面包,再掏出從國內(nèi)帶來的麻辣花生與同事分享。
鄉(xiāng)音與食物的香氣,在休息室里彌漫。
“昨天用辣條換了韓國姐姐的辣白菜,今天打算用老干媽換越南米粉!”
她笑著展示零食交換成果,異國打工的孤獨感,就在這一來一往的分享中悄然消解。
下午 4 點下班后的時光,是屬于三米的 “魔法時刻”。
她驅(qū)車駛?cè)胄挛魈m鄉(xiāng)間,看羊群在綠毯般的草地上流動,市集里飄來咖啡香與手風琴聲。
回到公寓,廚房飄起螺螄粉的獨特香氣,搭配室友調(diào)的蜂蜜檸檬茶。
一天的疲憊,在辣味與酸甜中化開。
最讓她得意的是 “實現(xiàn)蘋果自由”,工廠允許員工帶瑕疵果回家。
于是冰箱里永遠堆滿紅彤彤的 “戰(zhàn)利品”,偶爾烤個蘋果派,成就感滿滿。
有人說她 “打工人的生活不過是換個地方搬磚”,她卻指著手機里的照片反駁:
“你看這張,是我在市集學會的毛利語祝福;這張,是韓國室友教我做的辣炒年糕。”
那些在流水線旁交換的零食、在鄉(xiāng)間小路遇見的風景、在廚房碰撞的文化火花。
早已讓單調(diào)的打工日子,變成了一本寫滿故事的相冊。
正如她常說的:“生活的甜,從來不是天上掉的,是自己在齒輪縫里找的。”
閃光背后的真相
時薪 110 元的數(shù)字很誘人,卻丈量不出生活的復雜維度。
三米的新西蘭打工記,遠非 “高薪” 二字能概括。
日均千元收入的背后,是每月 8000 元的房租開銷、每周 400 元的油費。
以及為了節(jié)省開支,而常吃的冷餐便當。
打工度假簽證的限制,如同隱形倒計時 。
雅思 5.5 的門檻、每年僅 12 個月的居留期,讓這份 “高薪體驗” 注定帶著漂泊感。
最煎熬的是,午夜夢回時的孤獨。
雖然工廠里有中國同事,能用方言交流。
但當她在醫(yī)院獨自掛號看病、在超市對著全英文標簽發(fā)呆時,才明白 “歸屬感” 是多少錢都買不到的。
去年母親生日,她隔著 10 小時時差視頻,看著桌上的長壽面哭紅了眼。
那些用蘋果堆成的 “戰(zhàn)利品”,終究抵不過家鄉(xiāng)一碗熱湯的溫度。
但三米說,她不后悔。
“在這里,我見過凌晨四點的星光,也攢夠了國內(nèi)三年的存款。”
“更重要的是,當我咬著牙用英語談下第一單兼職時,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比想象中更強大。”
這種成長的陣痛與蛻變的喜悅,或許才是出國打工給年輕人真正的禮物 。
它不是逃避內(nèi)卷的捷徑,而是用另一種方式,教會你與生活正面交鋒的勇氣。
就像她手機里存著的一張對比圖:左邊是國內(nèi)出租屋里貼滿考研筆記的墻,右邊是新西蘭公寓窗臺上擺著的毛利族木雕。
兩張照片中間,是她用中文寫的批注:
“沒有哪條路是完美的,但走出去的每一步,都在把人生的可能性,變成可能。”
結(jié)語
三米的故事如同一個多棱鏡,折射出當代年輕人在時代浪潮中的生存思辨:
當 “內(nèi)卷” 成為熱詞,“逃離” 是否是真正的解藥?
其實,無論選擇國內(nèi)深耕還是海外闖蕩。
核心從來不是地理坐標的轉(zhuǎn)換,而是以何種姿態(tài)直面生活的命題。
生存從無捷徑,奮斗本身即是答案。
新西蘭的流水線看似 “輕松”,卻需凌晨四點的堅持。
國內(nèi)的職場縱然 “內(nèi)卷”,也藏著厚積薄發(fā)的機遇。
三米的時薪 110 元,是用語言壁壘、文化適應和高強度工作換來的。
而國內(nèi)那些在寫字樓加班到深夜的年輕人,同樣在用專業(yè)積累構筑護城河。
本質(zhì)上,二者都是用汗水兌換未來的 “等價交換”。
區(qū)別只在于賽道不同,而非努力的分量有別。
真正的 “破局”,在于把自己煉成 “變量”。
有人在國外流水線學會跨文化溝通,將其轉(zhuǎn)化為國際職場的競爭力。
有人在國內(nèi) “內(nèi)卷” 中打磨出細分領域的專精技能,成為不可替代的人才。
三米的聰明之處,在于她沒有把出國打工視為 “終點”,而是當作 “跳板”。
白天攢錢,晚上學英語,計劃用積蓄留學深造。
這種 “在任何環(huán)境下都不停止成長” 的自覺,才是穿越周期的關鍵。
生活的真諦,在于與 “過程” 和解。
無論是在新西蘭鄉(xiāng)間看云卷云舒,還是在國內(nèi)地鐵里感受人潮洶涌。
幸福的本質(zhì)從來不是 “逃離辛苦”,而是在辛苦中發(fā)現(xiàn)價值。
三米在工廠休息室分享辣條時的笑聲,和國內(nèi)年輕人在加班后一起擼串的快樂,本質(zhì)上并無不同。
人類的情感共鳴,從不因地域而改變。
重要的是,我們能否在選擇的道路上,把 “謀生” 過成 “享受”,讓每一份努力都自帶光芒。
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沒有哪條路是絕對的 “正確” 或 “錯誤”。
有人選擇在熟悉的土壤里深耕,有人愿意到未知的海域去遠航。
而真正值得敬畏的,是那些無論選擇哪條路,都能腳踏實地走到底的人。
正如三米所說:“蘋果要一個一個挑,日子要一天一天過。”
或許生活的終極答案,從來不在 “內(nèi)卷” 與 “逃離” 的對立中。
而在 “專注當下,持續(xù)生長” 的從容里。
當你把自己活成一艘自帶動力的船,無論順流逆流,都能駛向?qū)儆谧约旱男浅酱蠛!?/strong>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