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藍字| 關注我們
7月15日,明媚的陽光穿透上里鎮五家村徐家山的層林,灑在正在林蔭中給魔芋鋤草的村民任學萍臉上。她擦了擦額頭的汗,笑著說:“在這里務工一天能掙一百多,家門口干活比外出打工舒心多了。” 不遠處,雅安市雨城區興全家庭農場負責人趙興全朝山上喊了一聲:“太陽大,休息啦!” 這聲帶著鄉音的吆喝,在徐家山的山坡上回蕩——誰能想到,這片曾經連野豬都鉆不過的低效林,通過林下立體種植已成了“四季常綠、四季有收”的致富林。
近年來,雨城區以“森林四庫”建設為抓手,深耕林下經濟,通過政策引導、模式創新與科技賦能,讓低產低效林煥發新生。油茶、魔芋、中藥材三大產業齊頭并進,“1+1+N”林業產業體系漸成規模,不僅讓綠水青山守住了生態底色,更讓金山銀山的效益持續釋放,走出一條生態與經濟雙贏的鄉村振興之路。
徐家山的“逆襲” 老林業人改寫低效林命運
中午的徐家山,風里帶著草木清香。趙興全朝著林間揮揮手,三十多個正在林間忙碌的村民直起身來,三三兩兩地走到樹蔭下的工棚歇腳,工棚前的一條林區道路,2000多年前是南絲綢之路的一條必經之道。如今,鳥叫與笑語交織,寂靜山林早沒了往日的沉寂。
雅安市雨城區興全家庭農場負責人趙興全
“這片山,我惦記了一輩子。” 趙興全望著眼前的林子,眼里滿是感慨。20世紀50年代,徐家山村民陸續下山定居,他家一百多畝林地因效益微薄被閑置,藤蔓瘋長到“野豬都鉆不過”。1991年,他以護林員身份重返山林,看著荒草叢生的坡地,心里憋著股勁:“這么好的山,不能就這么荒著。”
2016年,雨城區林業局支持修建的林區道路蜿蜒上山,徹底打破了徐家山的閉塞,也給了趙興全“甩開膀子干”的底氣。“路通了,心里的疙瘩也解開了。” 趙興全說,從那天起,他才真正“把心扎進了這片山”。2019年,他頂著壓力貸款,在林業局指導下,在500多畝自家林地及流轉土地上,試出了“油茶+魔芋+黃柏”的立體種植模式——這便是雨城林下經濟“立體農業”的雛形。
如今的徐家山,黃柏樹亭亭如蓋,油茶枝綴滿青果,魔芋在林下成片鋪開,曾經的低產低效林,被趙興全將價值發揮到最大。
“今年是種魔芋的第三年,去年就收了一批種子,今年國慶就能收商品魔芋。光是魔芋這一項,三年下來每畝收入就能超過3萬元。” 趙興全算起賬來眼里發亮,“油茶今年就豐產期,但是我想讓枝條更加粗壯,過兩年再讓它們充分掛果。地里的黃柏讓他再加油長幾年。”
徐家山魔芋長勢喜人
“一年三道草、兩道肥,辛苦但值得。”趙興全說,最多時,基地一天雇了三十多個村民。上里鎮五家村村民任學萍笑著說:“在這里挖魔芋、鋤草,一年干三個多月,能掙近萬塊,不用再往外跑了。”
在趙興全的帶動下,周邊幾十戶村民也學著在自家園子里種魔芋。“云南引進的花魔芋,出粉量高,還能出口。” 趙興全毫無保留地傳技術,還拍著胸脯承諾,“你們種的,我包銷。”看著鄉親們腰包鼓起來,這位老林業人笑言:“比自己掙錢還高興。”
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平衡,是雨城區始終堅守的原則。
“改造低產林不是單純的采伐,而是通過調整樹木密度結構,讓林中樹長得更好,還能‘長’出收益。”雨城區林業局林草資源發展股工作人員李敏介紹,立體種植模式不僅讓林地利用率大幅提升,植被覆蓋率提高,更使昔日的“低產低效林”逐步變成了水土保持的“綠色屏障”。
趙興全的家庭農場,也成了雨城低效林改造的“活教材”。
全域“林下掘金” 多元產業撐起生態經濟雙贏
雨城區的林下經濟“試驗田”,遠不止徐家山這一處。
近年來,雨城區因地制宜發展林下經濟,以“森林四庫”建設為抓手,通過林下種植、低效林改造等創新舉措,讓沉寂的山林活了起來,蹚出了一條“生態得保護、群眾得實惠”的路子。
在產業布局上,雨城區構建“1+1+N”林業產業體系,圍繞“十五五”規劃做強四大產業。對油茶、魔芋等產業,不僅有資金扶持,更注重模式創新:通過“最低保護價收購”“優良種苗供應”等機制,讓企業與農戶形成利益共同體,將林下經濟與鄉村振興銜接,讓村民通過林地出租、務工就業等方式多渠道增收。
魔芋成“致富魔”,是雨城區林下經濟的亮眼一筆。通過“大戶+農戶”“公司+村集體+農戶” 的合作模式,雨城區創新出“黃柏+魔芋”“油茶+魔芋”“柳杉+魔芋”等“魔芋+”立體種植模式。2025年,望魚鎮、多營鎮、上里鎮新增了4個總面積5000畝的林下魔芋種植基地,成為雨城區林下種植的4個“綠色銀行”。
油茶掛果
油茶果變身“金果果”,是雨城區優化產業結構的又一舉措。立足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當地將油茶作為林下經濟重點方向,依托中省財政項目,對低產低效油茶林開展補植補造、高接換冠等改造。上里鎮更是“變廢為寶”,利用低效茶園、疏林地等資源,推廣長林系列優質種苗,良種使用率達100%。
“公司給良種,還保底價收購,我們只管好好種。”趙興全說道。
目前,雨城區油茶種植面積超1.7萬畝,上里鎮獨占2900余畝,建成全區唯一的油茶種苗繁育中心,年育苗100萬余株。2025年引進的四川西康佰裕糧油有限公司,正建設智能全鏈生產線,投產后茶油產能將提升35%。從育苗到加工的完整鏈條,吸納全鎮近500人進入油茶產業鏈,帶動人均年增收3000余元,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油茶增收模式,在全區油茶產業助推鄉村振興的進程中加速“出圈”,讓油茶果成了農戶手中沉甸甸的“金果果”。
此外,中藥材產業鏈“聚鏈成勢”,讓雨城的綠水青山釋放出更多價值。雨城區將中藥材種植與國儲林建設結合,推行“政府修基礎設施、企業上山經營、農戶務工增收”模式,累計發展黃柏3萬畝。2024年,雨城區引進的四川順達公司項目,新種黃精、雅連等2000余畝,帶動2000余人次就業。
光種得好還不夠,得賣得好。雨城區指導企業完善黃柏粗提取生產線,年加工提取物200余噸;推動太時生物公司技改,引進“川西道地”中藥飲片生產線,讓“山間草”變成“人間寶”。
從趙興全的500畝家庭農場,到全區超1.7萬畝油茶林、3萬畝黃柏基地,雨城區用實踐證明: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也是經濟財富。隨著產業鏈持續完善,更多“綠色奇跡”將在這片土地上生長,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記者:胡月、程子芯(見習)
▌編輯:彭勇
▌校對:鄭膠
▌責編:陳澤睿
▌審核:徐召紅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 ,了解更多有關雨城的信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