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一年中最熱的“三伏天”已經到來。這段時間雖然酷暑難耐,但在中醫眼中,卻是調理身體、養護陽氣的黃金時期,正所謂“冬病夏治”。
古人智慧告訴我們,對付酷暑,一味貪涼并非上策,掌握“以熱制熱”的養生之道才是關鍵。
今天玄樞子就來分享5個源自中醫智慧、簡單實用的三伏養陽秘技,助你安然度夏,積蓄健康能量。
秘技一:晨起一杯“扶陽茶”
一日之計在于晨,三伏天的早晨更是養陽的寶貴時刻。經過一夜的消耗和空調環境,身體容易聚集寒氣。此時,一杯溫熱的“扶陽茶”能喚醒脾胃,振奮陽氣。
最簡單的就是生姜紅棗茶:取生姜3-5片(帶皮最佳,散寒而不燥)、紅棗3顆(掰開去核)放入杯中,沸水沖泡,稍燜幾分鐘即可飲用。
生姜辛溫散寒,紅棗補中益氣,搭配起來溫而不燥,特別適合起床后感覺疲憊、手腳發涼的人。切記不要空腹喝冰水,以免澆滅初升的陽氣。
秘技二:把握“天灸”好時機——適度曬背
太陽是自然界最強大的陽氣來源。三伏天上午9點前或下午4點后的陽光相對溫和,是進行“天灸”(即曬太陽)的好時機。
中醫認為,背部督脈總督一身陽氣,適度曬背能直接補益督脈陽氣,驅散體內積寒。
選擇陽光不太猛烈時,背對太陽曬15-20分鐘,感覺背部溫暖舒適即可,避免曬傷中暑。曬完微微出汗時,切忌立刻吹強風或沖冷水澡,待汗自然收干,陽氣才能更好地固守體內。
秘技三:午間小憩,靜養心陽
三伏天正午(11點-13點),是一天中陽氣最盛、心氣當令之時,也是暑熱最易耗傷心神、損傷心陽的時段。
此時順應天時,最適宜的不是劇烈活動,而是進行短暫的午休靜養。哪怕只有15-20分鐘閉目養神,或者安靜地坐一會兒,都有助于心腎相交,保護心陽不被過度耗散。
古人強調“子午覺”的重要性,午間小憩就是“養心”的關鍵。避免在烈日下奔波或在此時進行高強度運動。
秘技四:巧用艾草,溫通祛濕
艾草是純陽之草,其溫通經絡、散寒除濕的功效在三伏天尤為適用。
推薦一個簡單方法:艾葉泡腳。取干艾葉一小把(約30克)或用艾草足浴包,用沸水沖泡出濃汁,待水溫降至40-45度左右(皮膚感覺溫熱舒適,不燙為宜),浸泡雙腳15-20分鐘。水最好沒過腳踝(三陰交穴位)。
艾葉的溫熱之力能通過足部經絡直達全身,幫助排出體內寒濕濁氣,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睡眠。注意泡至身體微微發熱即可,大汗淋漓反而傷津耗氣。
秘技五:飲食溫養,守護脾陽
很多人三伏天喜歡大量吃冷飲、冰西瓜來解暑,殊不知這最容易損傷脾胃陽氣,導致運化無力、濕氣內生。
中醫提倡“春夏養陽”,在飲食上也要注意“溫養”。可以常喝溫熱的紅豆薏米湯(薏米最好先炒黃以減其寒性),既利濕又健脾;做菜時適量放些生姜、紫蘇、陳皮等溫性調料,中和食物的寒涼;烹飪方式多選清燉、清蒸,少油膩煎炸。
記住“喝熱茶解渴,吃熱食養胃”的口訣,保護好脾胃這個后天之本,才能更好地吸收營養,化生氣血。
三伏天是大自然給予我們“添把火”驅寒除病根的寶貴時機。掌握這5個“以熱制熱”的秘技,并非拒絕清涼,而是用更智慧、更順應身體規律的方式去度過暑天。
堅持實踐,不僅能助你舒適度夏,更能為秋冬的健康打下堅實基礎,真正體會到中醫“順時養生”的智慧與魅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