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美國國家情報總監圖爾茜·加巴德指控:“前總統奧巴馬及其國家安全團隊在2016年策劃了叛國陰謀。”
她給出的所謂證據文件顯示,在特朗普勝選一個月后的2016年12月7日,美國17家情報機構統一結論是“外國對手未用網絡攻擊改變選舉結果”。
但兩天后,奧巴馬召集安全團隊緊急開會,隨后情報機構收到總統親自下達的改寫指令:必須證明“俄羅斯助特朗普勝選”。
新出爐的2017年1月報告采用希拉里陣營資助的“斯蒂爾檔案”作為核心證據。這份被特朗普斥為“政治抹黑工具”的材料,點燃了持續四年的“通俄門”調查、兩次彈劾以及無數訴訟,直接癱瘓了特朗普首個總統任期。
加巴德直指這本質是場“長期政變”,所有證據已移交司法部要求刑事起訴,包括奧巴馬、布倫南、科米等重量級人物。
可到底是奧巴馬確有其罪?還是特朗普開啟的又一場政治清算?
2016年9月的情報簡報白紙黑字寫著:“俄羅斯可能未嘗試通過大規模網絡攻擊影響大選。”這份絕密評估在特朗普勝選后依然被反復確認,直到奧巴馬在12月9日按下重置鍵。
當時國家情報總監克拉珀的助理在內部郵件中直言不諱:“根據總統要求”重新撰寫報告,重點詳述俄羅斯干預行動。指令一出,原始報告連夜撤回,FBI內部通信記錄顯示“發布被無限期推遲”。
短短四周內,報告基調發生180度逆轉。
2017年1月6日發布的新版宣稱俄羅斯“干預大選助特朗普勝出”,但國安局對“俄黑客攻擊政府服務器”的可信度評級僅為“低”,英國情報人員斯蒂爾提供的核心證據實為民主黨資助的偽證。
更蹊蹺的是,就在報告發布前,多名政府官員向《華盛頓郵報》同步“喂料”,渲染俄羅斯“積極影響選舉結果”,讓情報與媒體達成完美配合鏈。
加巴德在記者會上抖出更辛辣的細節:當時FBI明知斯蒂爾檔案不可靠,仍以此申請監聽特朗普競選顧問卡特·佩奇。而推動此事的正是后來被特朗普開除的FBI局長科米,此人目前正因“向國會作偽證”接受刑事調查。
記者追問奧巴馬是否知情,加巴德冷笑:“郵件里寫著總統要求,您說呢?”
這場針對奧巴馬的清算絕非心血來潮。
特朗普重返白宮剛滿半年,復仇的齒輪便開始精密咬合,6月初他簽署專項調查令,矛頭直指“拜登健康隱瞞案”而那些曾在鏡頭前堅稱拜登“精力充沛”的官員,如今被傳喚時個個面如死灰。
但誰都明白,奧巴馬才是終極目標。很快,特朗普在Truth Social轉發“審判奧巴馬”的呼吁,而國務院的裁員風暴成了最佳煙幕彈。
7月中旬,隸屬對華政策團隊的專家們突然收到解雇郵件,有人抱著紙箱蹲在走廊痛哭,有人因拒交門禁卡被特勤局架走。
而首批1300人裁員中,負責制定亞太制華策略的部門竟成“重災區”。國務卿魯比奧嘴上喊著“中國是首要任務”,他的嫡系團隊卻被掃地出門。
這恰好暴露特朗普的真實邏輯,先清場再復仇。
奧巴馬夫婦據傳已離境“度假”,而華盛頓的獵殺名單越來越長。
前國務卿希拉里收到保守派媒體寄來的玩具手銬,暗示她應因“郵件門”入獄,佩洛西被要求為“國會暴亂安保失職”擔責,連共和黨叛徒麗茲·錢尼也收到死亡威脅。
不少人擔心,這場清算正在顛覆美國政治規則。
國務院裁員計劃擴至3000人,占員工總數六分之一,內部流傳著“30分鐘卷鋪蓋走人”的恐怖故事。專業外交官被撤換后,對華政策由魯比奧一人兼任國安顧問拍板,甚至談好的協議,第二天就作廢。
德國《明鏡》周刊一針見血“特朗普把外交變成真人秀”。
法總統馬克龍在歐盟閉門會上直言:“和美國合作像拆盲盒,永遠不知明天是什么鬧劇。”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也發出警告:“世界不需要情緒化的超級大國。”
深層次危機正在發酵,司法部內部對是否起訴前總統吵翻天,有檢察官擔心引發內戰級對立。與此同時,芝加哥聯邦法院外仍聚集著大批舉“逮捕奧巴馬”標語的特朗普支持者。
可以說,特朗普的這場復仇已超出個人恩怨,情報淪為黨爭武器,若未來特朗普下臺,換民主黨人士執政美國,屆時,他是否會迎來更糟糕的清算呢?等待著時間去揭曉。
而我國坐山觀虎斗的同時,也必須時刻警惕美政府人員變動會不會損害中國利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