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不管是儒家,還是道家、佛家,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勸人行善。沒有一家是勸人作惡的。但很多人呢,覺得行善都是有錢人做的事情,他們有錢、有條件,可以去行善,我一個窮人,連養(yǎng)家糊口都費勁,哪還有閑錢和時間去行善呢?
其實這個想法是錯誤的,否則窮人就再也沒有翻身的機會了。
凡是有錢有勢的人,大家都知道他們行善容易,但往往這些人卻不愿意行善,這就是自暴自棄了,他的財富不能常保,等好運過去了,壞運就來了,這時候也已經(jīng)年老體衰了,生活的艱難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古人常說,年輕有福不是福,老來有福才是福。年輕人如果有福報,而又不知道行善積德,不知道惜福,那到了晚年,往往就會很凄慘了。如果懂得惜福,懂得行善積德,那這個福報就會保持長久,不會享完,到老年的時候,福報還很大。
我們再說窮人,究竟多窮才算窮人呢?其實并沒有一定的標準。跟比我們有錢的比,我們永遠是窮人;跟比我們更窮困的人比,我們還是富人。但人們往往喜歡跟有錢人比,總覺得自己是沒錢人,是窮人。其實是因為自己的欲望太大,沒有窮盡,才總覺得自己是窮人。
然后你讓他做善事,他又覺得沒有多余的錢,沒有多余的時間和精力。其實無論貧富貴賤,每個人都可以行善的,只是行善的大小不同。
富人可能隨隨便便就布施幾千幾萬塊錢,窮人可能就布施十塊,甚至一塊錢。但那也是行善呀!老天爺在給人降福的時候,不是看布施的多少,而是看你的發(fā)心,看你的誠心有多少。
比如說,一個億萬富翁,隨便一捐就是十萬、百萬,但他可能還沒有一個窮人捐十塊錢的福報大。為什么呢?因為就是發(fā)心不同,富人捐一百萬,只是九牛一毛,根本不當回事;而窮人捐十塊,可能就要少吃一頓飯,才能省出來。就因為貧窮布施難,所以才難能可貴,老天爺降給他的福報就很大。
并且行善不一定是捐錢,也不一定占用多少時間和精力。在《雜寶藏經(jīng)》中,佛講了七種布施,都是不花錢的:眼施、顏施、言施、身施、心施、床座施、房舍施。
這七種布施,都是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做到的,這都是在行善積德。每天見到他人的時候,給人一個微笑,這很難做嗎?跟別人說句好話,說句稱贊鼓勵的話,很難做到嗎?舉手之勞的忙,幫別人一下,難道不可以嗎?給別人讓個座,讓路人到家里避避雨,這都是行善積德呀。
行善積德,只有想與不想之分,沒有能做與不能做之分。只要你想做,即使是個乞丐,也能做善事,就看你想不想了,其他都是借口。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