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冥想是一種狀態(tài),在這種狀態(tài)下,心靈完全靜止,沒有試圖達到任何東西或成為任何人。”
冥想并不是逃避現實,而是在生活的每一個瞬間都保持清醒和警覺。
冥想不是一種技術,而是一種存在的狀態(tài),涉及到完全的存在于當下,并且沒有任何形式的抵抗。也不是某種技巧或練習的結果,而是一種自然發(fā)生的狀態(tài),是在當下完全的存在,沒有沖突和努力。
克里希那穆提以上的三句話啟示人們:冥想即覺察、冥想即生活日常,而非特定時間段或特定場景的專項活動。是無為、不刻意地超越二元,放下分別和執(zhí)著,對當下此刻的全然接納。而非否定當下或逃避當下,試圖達到任何東西、進入任何狀態(tài)、或成為任何人。
克里希那穆提將冥想還原為一種無選擇、非評判的、貫穿日常的覺察狀態(tài),將心靈從所有制約中解脫出來的過程。
一、“冥想即生活日常”:是一個不斷覺察自己,發(fā)現自己的過程
克里希那穆提認為,冥想就是全觀自己的所作所為——和別人說話的方式、走路的樣子、思考的模式。
而傳統對冥想的理解常帶有 “特殊性”:比如,執(zhí)著于安靜的場景、特定坐姿等方法進入 “冥想狀態(tài)”。
在克里希那穆提看來,這種將 “冥想” 與 “日常” 分割的做法,本身就是一種分別和割裂。日常即道場,若只是在 “特定時間和場景” 才 “冥想”,恰恰說明心靈仍在逃避日常的真實,陷入了 “冥想時刻 = 好,其他時刻 = 不好” 的二元對立。
克里希那穆提強調,冥想是對每一個日常瞬間的 “全然覺察”:吃飯時專注于食物的味道與咀嚼,走路時感受腳掌與地面的接觸,說話時覺察語言背后的情緒與動機…… 這些 “不刻意的覺察” 就是冥想。
當人們通過持續(xù)的覺察,全觀自己的所作所為時,才能真正地認識自己、發(fā)現自己,覺察到自己被束縛的方式,覺察自己的分別和執(zhí)著,并在持續(xù)覺察中,讓它們自行瓦解,從而迎來蛻變。
二、 “不刻意”與“無為”:超越二元思維的途徑
真正的冥想不是一種技巧,而是一種沒有企圖的狀態(tài),在這種狀態(tài)下,心完全寂靜且開放。也不是某種技巧或練習的結果,而是一種自然發(fā)生的狀態(tài),是在當下完全的存在,沒有沖突和努力。
克里希那穆提反復強調:冥想不是努力。因為 “努力” 本身就預設了 “目標”(比如 “要更安靜”或“要更平和”),而目標則會制造二元對立:“現在的我不夠好,需要變成更好的我”。
正如三祖僧璨所言:“止動無動,動止無止。“,若強行用意志去止息外在的“動”(如雜念、紛擾),這種“止”本身反而成了一種新的造作之動。若刻意追求“靜止”的境界,這種追求本身便是一種心的躁動,反而離真正的“止”(本然寂靜)越來越遠。
當人們不再抗拒任何體驗時,內在沒有了因抗拒而產生的摩擦、拉扯和沖突。內心便自然地處于一種動態(tài)的、不費力的平靜之中。
同時,二元思維的本質是 “分別心”:例如,“安靜是好的、嘈雜是壞的、“平和是高級的,憤怒是低級的。這種分別會讓心靈陷入評判 ,不僅無法如實地看待事物本身,也將會強化分裂和對抗。
克里希那穆提所說的“無為” 和“不刻意”并非消極放任,而是 “無目的性的覺察”。
例如,當憤怒升起時,不試圖 “壓制它”(認為憤怒不好),也不 “放縱它”(認為發(fā)泄是對的),而是不帶有選擇、評判、譴責或認同的純然觀察,不貼上任何 “好/壞” 的標簽。
這種持續(xù)的 “不干預和純粹的覺察” ,會讓情緒自然流動、消解,而不是積累為沖突。
三、“全然接納當下”:拒絕 “否定與逃避”
冥想不是一種手段達到某個目的的方法,它是對生活的一種深刻洞察,是對當下時刻的完全接受。
不要將自己分為現在的自己和未來想要成為的自己,這種分裂會帶來矛盾、沖突和痛苦,要免除“應該”的心,即免除理想的束縛,因為理想是虛妄之物,會與現實產生沖突。
克里希那穆提通過以上兩句話強調:所有 “試圖達到某種狀態(tài)” 的努力(例如,要變得平靜),都是對當下的否定,本質上是一種新的執(zhí)著,它會讓心靈陷入更隱蔽的二元對立。
當人們將試圖通過冥想進入某種狀態(tài)(如更安靜)、或達成某一個目標(如開悟、進入三摩地),這樣往往會強化二元,帶來新的束縛和沖突。這種 “否定當下” 的心態(tài),也讓心靈永遠活在 “對未來的期待” 中,而無法真正地活在當下。
心靈成長的真諦,在于打破 “更好” 的幻象,超越二元思維,放下各種執(zhí)著和分別,全然接納當下。當人們不再被 “分別”、“執(zhí)著”和“目標” 束縛,不再用 “未來的期待” 過濾當下,才能擺脫焦慮等負面情緒,如實體驗生命的完整,觸及本真。
正如禪宗三祖所言:“心若不異,萬法一如。萬法齊觀,歸復自然。”,如果內心沒有分別差異的念頭,那么世間萬物都是平等如一的。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世間萬物,就能夠回歸到自然本真的狀態(tài)。
克里希那穆提提出的冥想觀是一場靜默的革命,在這種狀態(tài)下,冥想不再是 “做一件事”,而是 “活成一種狀態(tài)”, 一種無割裂、無沖突、全然清醒的生命狀態(tài)。
它要求人們放下“應該怎樣”的預設,不帶濾鏡地面對當下此刻的真相——無論這真相是美或丑。它強調當下即是,在永恒的“此刻”發(fā)生;它強調徹底革命性,要求與過去累積的“已知“決裂,以新的眼光看待一切。
正是在這種徹底的不逃避、不粉飾、不操縱的當下全然覺察中,思維等牢籠開始松動、真正的寧靜、事物的真相、被自己的無意識所滋養(yǎng)的束縛才有機會自然浮現。
正如克里希那穆提所強調的:冥想是心靈從所有制約中解脫出來的過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