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你會害怕改變?改變意味著“時間中的運動“。你所執著于的那個東西,它就是你。
克里希那穆提的這句話,直指人們困境的根源:“我執”不僅制造恐懼,更編織了一張覆蓋認知的隱形之網,使人既害怕改變而又無法覺察束縛本身,從而難以改變自己:
一、為什么人們害怕改變?
為什么人們害怕改變,因為“我執” 構建了一個 “虛假的自我”,而改變意味著 “摧毀這個自我”。
克里希那穆提認為,我們日常所說的 “我”,并非一個固定、真實的實體,而是由記憶、經驗、觀念、欲望、身份標簽等拼湊起來的 “自我形象”(即 “我執的產物”)。
比如:“我是一個成功的商人”(身份執著);“我是一個善良的人”(道德標簽執著);“我曾經在某件事情取得成功”(過去經驗執著);“我必須得到認可”(欲望執著)。
這個 “自我形象” 是人們安全感的來源,人們依賴通過維護它的穩定來獲得 “存在的確定感”。但當人們與某種標簽綁定時,任何改變都可能威脅此身份。
例如, “執著于自己身份的人”擔心改變會遭遇失敗,被貼上 “失敗者”的身份;“執著道德標簽的人” 害怕改變后會影響外界對他的評價;執著過往經驗的人,擔心改變會帶來不確定性。
安全感本身即是阻礙人們改變的最大阻礙之一。克里希那穆提表示:對安全的追求,正是所有不安全的根源。
人們害怕改變,并非害怕事情本身的變化,而是害怕 “基于我執構建的自我消失”。
克里希那穆提曾言:“你害怕的不是死亡,而是‘自我’的終結。” 這里的 “自我”,正是我執的產物。
《心經》強調:眾生因執著“五蘊”(色、受、想、行、識)為實有,產生貪愛、恐懼與煩惱。若能體悟五蘊皆空,便能放下對外物、情感、身份等虛幻概念的執念,減少內心的糾結與痛苦。
二、“我執” 會屏蔽覺察,讓人們把 “束縛” 當成 “自我的一部分”
克里希那穆提強調,真正“束縛” 并非來自外部,而是源于 “我執” 對心靈的禁錮。但人們之所以無法發現這些束縛,是因為“我執”會將 “束縛” 包裝成 “自我的本質”,讓我們把 “被捆綁” 當成 “本來如此”。
例如,一個執著于 “必須成功” 的人,會把 “對失敗的恐懼” 當成 “自己的嚴謹”,從而被恐懼所束縛,不敢嘗試新的機會;
一個執著于 “他人認可” 的人,會把 “順從他人的行為” 當成 “自己的善良”,而被他人和社會的價值觀所束縛,失去自我;
一個執著于 “過往經驗和知識” 的人,會把 “過往經驗和知識” 當成 “自己的一部分“,從而被自己既有的“已知” 束縛,排斥與自己觀點不符的觀點或信息。
同時,人們對“安全感的執念” ,還會導致舒適圈變成了 “自我的囚籠”。人們不僅會主動追求安全感,還會將 “束縛” 包裝成 “安全感的來源”,從而對自身的枷鎖視而不見。
所謂的 “舒適圈”,本質上是 “我執” 為自己構建的 “確定性堡壘”。這個堡壘里的一切(熟悉的人際關系、固定的生活模式、重復的思維習慣)都被貼上了 “安全” 的標簽,因為它們能驗證 “自我形象” 的穩定性。
現代神經科學研究證實:追求安全時激發的皮質醇水平,竟高于適度冒險時。
“我執”不僅讓人們在束縛中感到 “安全”,甚至主動維護束縛。因為一旦掙脫,“基于束縛構建的自我” 就會瓦解。
對此,克里希那穆提強調:“你的思想就是你的監獄,但你把監獄當成了家。”
三、“我執” 依賴 “時間感” 強化自身, “改變” 需要跳出 “時間的幻象”
改變意味著時間中的運動。克里希那穆提認為,人們對 “過去” 的留戀、對 “未來” 的焦慮,本質上是“我執”用來鞏固自身的工具。
“我執”會不斷通過 “回憶過去的成就或傷痛” 來證明 “我存在”,通過 “規劃未來的目標或恐懼” 來延續 “我存在”—— 這種對 “時間線” 的依賴,讓心靈陷入一種 “線性的、僵化的思維模式”。
而真正的改變,需要跳出這種模式:它不是 “通過時間慢慢變好”,而是 “當下的、即刻的覺察”。
例如,一個人總說 “我以后要更有耐心”,這其實是“我執”在利用 “未來” 逃避當下的問題,而非直面 “我此刻是什么樣的人”。
這種對 “時間的依賴”,讓人們誤以為 “改變需要等待某個時機”,或堅信隨著時間的推移,問題將會得到解決。卻看不到束縛就在當下,改變也在當下。而“我執”恰恰利用這種 “等待”,讓束縛得以延續。
對此,克里希那穆提強調,人們總以為時間會帶來改變和和諧,人們最喜歡玩的逃亡游戲,就是發明了 “未來”,總認為自己將來會有所改變。但實際上時間并不會帶來任何安樂和富足,人們必須停止這種漸進的想法,在當下此刻開始改變。
四、破局之道: 用 “覺察” 照見 “我執”
克里希那穆提并非否定 “自我” 的存在,而是指出:當你能清晰地 “看見” 我執的運作(比如 “我此刻在執著于被認可”或“我在害怕形象崩塌”),這種 “看見” 本身就是對我執的瓦解和蛻變的開始。
因為 “我執” 的生存依賴于 “無意識”,當你不帶評判地覺察到 “我在執著”,你就已經從 “執著的那個我”,變成了 “觀察執著的那個清醒的我”。
此時,改變會自然發生:不是刻意 “改掉什么”,而是“我執”因失去無意識的庇護,而失去能量,無法繼續維持。人們將從 “被我執捆綁的狀態” 中松綁,心靈回歸本然的自由與流動。
唯有覺察,才能打破“我執”的閉環,讓人們既敢于面對改變,也能看清束縛的真相。
正如克里希那穆提所強調的:“智慧不是知識的積累,而是對自我的覺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