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安徽頻道
丁紀
夏至剛過,“水果之鄉”安徽省宿州市碭山縣的空氣里便彌漫著桃子的香氣。
今年,王洪鳴格外忙碌,作為碭山縣葛集鎮白臘園村的村書記,他不但要想著怎么給自家村子里的桃賣出去,還在思考如何將隔壁江蘇省田樓村的桃一起賣出去。
安徽的村書記,為何在幫江蘇賣桃?
這還要從一份跨省共建協議說起。
葛集鎮桃棚直播。碭山縣委社會工作部供圖
黨建引領 鄉村共建
2024年10月,安徽、江蘇、山東、河南四省交界的宿州碭山縣、蕭縣,徐州豐縣,菏澤單縣,商丘永城市、夏邑縣、虞城縣等四市七縣社會工作部共同簽署《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協作區框架協議》(以下簡稱《協議》)。皖蘇魯豫省際毗鄰地區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協作區(以下簡稱協作區)正式建立,協作區的第一棒率先由碭山縣接過。
皖蘇魯豫毗鄰地區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協作區建設簽約。碭山縣委社會工作部供圖
在碭山,跨省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繞著“三省井”走一圈,安徽、江蘇、山東三個省便都來了一趟,村莊與村莊之間往往只有一路之隔。
但首先要破除的,正是地域這堵“墻”。
碭葛路連接葛集鎮與宋樓鎮,但雙方村民都擔心對方的車輛過境會壓壞土地,于是設置限寬柱阻礙大車經過。由此帶來的影響是,從田樓村跨過一道田埂就能到達的白臘園村,開車反而需要繞個彎,給兩村生產經營帶來了諸多不便。
地域間產生了無形的“墻”,說到底是群眾心中的“墻”。“但協作區的建立,就是要消除群眾心里的芥蒂。”王洪鳴說。
碭葛路上的限寬柱正是這芥蒂的象征。協作區成立后,兩村干部走進群眾家中解釋溝通,第一時間拆除了限寬柱,讓通往兩鎮的道路更順暢。
白臘園村與宋樓鎮范花園村挖排水溝排水。碭山縣委社會工作部供圖
溝通消除的不只有芥蒂,還有阻礙鄉村建設發展的這面“墻”。
過去限制鄉村建設的隱患,現在可以商量出解決辦法。碭山縣整體地勢低平,每逢雨季都得擔心內澇,向外排是最好的辦法。關帝廟鎮、唐寨鎮、趙屯鎮等7個農業鄉鎮在協作區成立后把排水溝渠修到了鄰鎮,讓雨水可以流入外省溝渠,大大降低了內澇風險。
未來促進鄉村發展的措施,現在能夠商量出最優決策。碭山水果聞名于全國,有著相對成熟的水果經銷渠道。以白臘園村為代表的毗鄰村落便一同扛起了鄰村水果售賣的擔子,帶著兩村一起奔向致富路。
區域共治 平安筑牢
協作區成立以來,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從村干部到邊界民警,回答最多的一個詞是,減負。
以秸稈焚燒為例,以前為了躲避管理,部分村民會選擇去省際區域“鉆漏洞”,兩邊監管無法越界管轄,只能增加巡邏頻次。不但平白增加了人力成本,還為環境污染埋下隱患。
而如今,原先“三不管”的區域不但“有人管”,還要更高效地管。協作區成立后,行政治理不再“各掃門前雪”,毗鄰鄉鎮實行錯峰監督,統一執法尺度,加大監管力度,人員效能大大提高。
為進一步深化協作區建設,4月2日,皖蘇魯豫四縣九鎮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協作區建設聯席會議在碭山縣玄廟鎮召開。此次會議中,四縣九鎮規劃實施區域網格共建,凝心聚力,打造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區域協作樣板”。
四縣九鎮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協作區毗鄰鄉鎮簽約儀式。碭山縣委社會工作部供圖
對行政治理而言,“減負”表現為“事半”,基層干部互相分擔,把工作重心從防治轉移到發展上來;而對于警務治理來說,“減負”體現在“功倍”上,基層民警相互配合,讓群眾安全網更加密集。
安徽、江蘇、山東三省交界處,設立了“三省井”綜合警務站。安徽碭山縣周寨鎮、江蘇豐縣王溝鎮、山東單縣朱集鎮派出所每天各派1名民警和2名輔警,24小時值班在崗。
周寨鎮民警穆國耀做了個對比:“放在以前,發生人員走丟的情況,我們只能在安徽的境內搜尋,但現在我們可以同步給江蘇和山東的民警一同幫忙尋找。”
“三省井”綜合警務站內部。人民網 丁紀攝
綜合警務室的設立不僅讓警務執法能夠觸及更多范圍,同時讓執法有了更多的“溫度”。
“每逢遇上邊界糾紛,兩方群眾難免會擔心警察‘幫親不幫理’,調節難度和復雜度大大增加。”為此,碭山縣、豐縣、單縣三地黨委社會工作部共同協商,依托綜合警務站,專門設立了“睦鄰一家親調解室”,把越界的糾紛移步到邊界上來談。
“調解過程中,雙方所屬轄區內的村干部、巡邏民警會帶領矛盾雙方同時在場。雙方能放下地域帶來的隔閡,就事論事,讓矛盾自然解開。”穆國耀說。
綜合警務站建立以來,累計幫助邊界群眾辦理業務及接受咨詢200余次。
睦鄰一家親調解室。人民網 丁紀攝
文化共享 民心搭橋
“協作區能夠起到成效,說到底群眾的心是近的。”采訪路上,碭山縣委社會工作部副部長湯林靖如是說。
二十世紀90年代初,安徽、江蘇、山東交界處的村民面對干旱,合力挖出一口井,命名為三省井。三省井是老一輩皖蘇魯邊界群眾友好的象征,也是三地人打開協商、共享路線的探索。
如今在三省井的位置,新建起了三省井文化公園。天色稍暗,附近村莊的村民就都來到公園里遛彎、下棋、跳廣場舞,熱鬧極了。
“三省井文化公園現在成為了周邊村民文娛活動的聚集地。很多村民在文化公園相知相識,鄰村間的感情更加深厚,潛在的糾紛都在溝通中迎刃而解。”碭山縣周寨鎮黨委副書記陳鑫軍說。
三省井文化公園群眾活動。碭山縣委社會工作部供圖
依托協作區聯動機制,今年葛集鎮白臘園村的“桃花開‘紅娘驛站’”新注冊了8位來自江蘇豐縣田樓村的青年。關帝廟鎮把“和美集市”開在邊界上,邀請河南夏邑縣的志愿者、群眾共同參與籌辦。“和美集市”總共為群眾提供義診服務200余人次,宣傳惠民政策3000余份,解決群眾法律問題30余個,受益群眾超過5000人。
和美集市。碭山縣委社會工作部供圖
協作區社會治理格局立足于“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拓展為如今的“7+3”治理新方案——先鋒堡壘共建、社會治理共護、干部培養共育、紅領產業共興、文明鄉風共繪、志愿服務共行、政策法規共宣、暢通溝通渠道、商定聯動機制、共享治理成果。
從三省井的淵源出發,協作區社會治理在高質量發展新時代有了全新表達。
面向協作區今后的發展,宿州市委社會工作部信心滿滿。“過去一年,協作區治理取得的成效壯大了我們做好區域協同的信心。未來,我們要牢牢把握住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正確方向,加強與兄弟城市的相互配合,推動協作區社會工作事業走上高質量發展新道路。”宿州市委社會工作部主要負責人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