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夏瑾
作為一名記者,每一次深入基層采訪都是一次心靈的洗禮。今年3月,我跟隨文化和旅游部前往安徽黃山報道“花期鄉遇 尋味山河”2025年全國春季旅游宣傳推廣活動。在采訪過程中,我不僅見證了鄉村振興的鮮活實踐,更感受到了文化傳承與創新帶給鄉村的蓬勃生機,寫出《鄉村旅游跑出春日經濟“加速度”》這篇報道。
在安徽歙縣瞻淇村,我遇到了魚燈隊隊長鄭冬蛟。他放棄城市的工作回到家鄉,只為讓瀕臨失傳的瞻淇魚燈重新“游”起來。通過短視頻和直播,他將這項非遺推向了全國,甚至吸引了數百萬網友的關注。我遇到了90后汪宇昉,他的大學畢業后返鄉,一邊擔任音樂教師,一邊制作和銷售魚燈工藝品,開發“魚燈”系列文創產品,只因為放不下心底對家鄉非遺的熱愛。
當看到游客們爭相觸摸魚頭祈福、年輕人返鄉創業的場景時,我深刻體會到,非遺不僅是歷史的記憶,更是鄉村振興的“金鑰匙”。當家家戶戶可以吃上“非遺飯”,非遺的傳承就不再只是使命,更是生活方式的選擇。
采訪中,最讓我動容的是汪平安老人。年過七旬的他身手矯健,談起魚燈時眼中閃爍著自豪的光芒。他說:“讓魚‘跳’起來,得有技巧。”這句話讓我明白,非遺的傳承不僅是技藝的延續,更是一代代人對文化的堅守與熱愛。
黃山腳下的泊心云舍·明經園民宿,讓我看到了另一種鄉村振興的模式。這座由破舊古民居改造而成的民宿,不僅保留了徽派建筑的韻味,還為當地村民提供了就業機會。聯合創始人鄭燚華告訴我,他們的目標是讓城市人走進鄉村、了解鄉村,從而帶動村民致富。民宿不僅是一個住宿場所,更是連接城鄉的橋梁。
采訪中,一位當地員工的話讓我印象深刻:“在這里工作,既能照顧家人,收入也比城里高。”這讓我意識到,鄉村振興的核心是“人”——只有讓年輕人愿意留下,鄉村才有未來。
采訪西溪南古村落的“徽物質”文創店創始人謝一威的過程中,他向我展示了如何將傳統非遺與現代消費需求結合。嵌字豆糖變成點心盲盒,徽墨酥做成“一口大小”,這些小小的創新讓傳統文化煥發了新生。謝一威說:“文旅商品不應是低頻消費,而應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句話讓我看到了文化創新的無限可能。
這次采訪讓我深刻體會到,記者不僅是記錄者,更是時代的見證者。鄉村振興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無數像鄭冬蛟、鄭燚華、謝一威這樣的普通人用行動書寫的篇章。他們的故事讓我明白,文化是鄉村的靈魂,創新是發展的動力。
作為記者,我的使命是將這些故事傳遞給更多人,讓社會看到鄉村的潛力與希望。每一次采訪,都是一次學習;每一次寫作,都是一次成長。未來,我將繼續用筆尖記錄鄉村振興的脈動,用文字傳遞這片土地上的溫度與力量。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夏瑾在“Z世代的2023:以絲路之名”活動期間,對來華留學生進行采訪。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