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國家藝術基金資助、中國文化傳媒集團主辦、中傳環球(北京)新媒體科技有限公司承辦的國家藝術基金2025年度藝術人才培養資助項目《藝術作品新媒體運營管理人才培訓》在京正式開班。
7月9日,中國歌劇舞劇院首席服裝設計師、中華服飾研究會理事會員陽東霖作為主講人,以《中國傳統文化通過戲劇服飾的現當代表達》為主題,為參加本次培訓的學員進行了關于戲劇服飾文化的解讀與案例分享。
隨著國風國潮的興起,文化自信、文化認同的概念深入人心。陽東霖表示,中國傳統文化再次走入了大眾的視野。看似小眾的舞臺藝術《孔子》《只此青綠》《永不消逝的電波》等舞劇出圈,讓更多年輕觀眾走進劇場感受藝術表達的中國傳統文化。傳統文化,也不斷地融入到了他們的衣食住行中。
陽東霖表示,藝術創作從根本意義上來說,是突破創作空間的限制,改變和諧而又慣性的思維狀態,把典型的設計元素打破重組,從而讓其煥發新的生機,從而獲得更廣闊的創作空間。在他看來,藝術創作不是復原與照搬,是揉碎、打破再重新建立,是經歷了不斷地推翻再建立的過程,周而復始。
“服裝是穿在身上的文化。”授課過程中,他以《永不消逝的電波》為例,分享道:“在設計《永不消逝的電波》中的旗袍時,為了保留旗袍古典雅致的美感,設計時盡可能地避開了有腰省修飾身體、體現曲線的改良版旗袍,而是選擇民國時期無省古典型旗袍,塑造出來的袍服不修飾曲線,不刻意雕塑三圍,略顯腰身,以‘平’‘整’為美。這種看似波瀾不驚的‘平’‘整’之形,正是來源于傳統中式制版與東方文化審美,同時也是局限的空中去創作理念的一種呈現,體現出了劇中女子別樣的雅致與細膩。”
授課在陽東霖與學員們的精彩交流與探討中圓滿結束。本次課程以戲劇服飾為切入點,并對經典案例進行了細膩地分析與解讀,為學員們在藝術創作與新媒體運營上提供了靈感和寶貴借鑒經驗。
(圖片拍攝:王大衛)
責編:玄賀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