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雙主席"訪華前夕,竟在最新對俄制裁中,無端列入中國實體。一邊期待訪華合作,一邊對華捅刀,歐盟這種自相矛盾的做法,真能換來中方的信任嗎?
就在中歐即將迎來建交50周年紀念的重要時刻,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宣布將于7月24日聯袂訪華。這本應是雙方深化互信、拓展合作的良機,但歐盟卻在會面前夕,上演了一出令人費解的"制裁鬧劇"。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確認訪華】
最新消息顯示,歐盟在其第十八輪對俄制裁中,竟將7家中國大陸實體和3家中國香港實體列入黑名單,其中包括兩家中國金融機構。這種赤裸裸的挑釁行為,無異于在訪華前夕自毀長城,充分暴露出歐盟決策層的戰略混亂和外交失能。
歐盟此舉可謂"損人不利己"的典型。從國際關系角度看,歐盟粗暴干涉中國的正常經貿往來,嚴重違反國際法和國際關系基本準則。
而中國在烏克蘭危機中始終秉持客觀公正立場,積極勸和促談,為政治解決危機作出不懈努力。歐盟非但不予認可,反而對中國企業揮舞制裁大棒,這種雙重標準令人不齒。
【中歐互為最重要的經貿伙伴之一】
從經濟利益來看,歐盟的做法更是愚不可及。當前中歐互為最重要的經貿伙伴之一。歐盟對中國企業的無理制裁,不僅損害中國企業利益,也將重創依賴中國市場的歐洲企業。在全球經濟復蘇乏力的背景下,歐盟此舉無異于自斷臂膀。
更諷刺的是,就在歐盟對中國"重拳出擊"的同時,美國卻在對歐盟"痛下殺手"。特朗普政府近期通知歐盟,將把對歐關稅提高到30%,8月1日正式生效。
加上此前實施的50%鋼鋁關稅和25%汽車關稅,歐盟企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出口困境。面對美國的貿易霸凌,歐盟不僅不敢反抗,反而調轉槍口對中國發難,這種"欺軟怕硬"的做法實在令人不齒。
分析認為,歐盟近期對華強硬姿態背后暗藏三重算計:
【歐盟試圖通過展現“遏華”姿態討好美國】
其一,試圖通過展現"遏華"姿態討好美國,換取特朗普政府在關稅問題上高抬貴手。馮德萊恩此前在歐洲議會,公開對中國提出三大無理要求,就是這種投機心理的典型體現。
其二,誤判中國有求于歐盟,幻想可以對中國"發號施令"。北約歐洲盟軍最高司令近日叫囂"準備與中俄兩線作戰",德國《圖片報》等媒體跟風炒作,都反映出歐洲某些勢力,對華認知的嚴重偏差。
其三,內部政治需要。面對內部壓力,歐盟政客企圖通過對外示強,轉移內部矛盾。但這種短視行為注定得不償失,最終損害的是歐洲企業和民眾的切身利益。
針對歐盟的挑釁,中國已經作出堅決回應。商務部明確表示,歐盟制裁缺乏國際法依據和聯合國授權,嚴重違背中歐領導人共識。中方將采取必要措施,堅決維護中國企業合法權益。
【商務部作出堅決回應】
中國說到做到,不久前已對部分歐盟醫療器械,實施政府采購限制,這一精準反制直擊歐盟痛點。
歷史經驗表明,任何企圖對中國施壓的圖謀都注定失敗。中國始終秉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則發展中歐關系,但這絕不意味著中國會接受任何形式的霸凌。歐盟若繼續執迷不悟,必將自食其果。
當前國際格局深刻演變,中歐作為世界兩大力量、兩大市場,本應攜手應對全球性挑戰。歐盟卻固守冷戰思維,甘當美國附庸,這種戰略短視令人扼腕。
中國始終以開放包容的姿態迎接各方交流合作,然而,這種合作關系的構建必須以相互尊重為基石。歐盟是選擇平等互利的合作共贏,還是繼續跟隨美國搞對抗遏制,考驗著歐洲政客們的智慧和遠見。
展望未來,中歐關系何去何從,關鍵要看歐盟能否認清三個基本事實:
【中歐關系將何去何從】
首先,中國發展勢不可擋。中國經濟穩健前行,科技創新日新月異,國際影響力持續提升。任何遏制中國發展的企圖都是徒勞的。
其次,中歐合作互利共贏。中國連續多年保持歐盟重要貿易伙伴地位,雙方在氣候變化、數字經濟等領域合作潛力巨大。對抗沒有出路,合作才能共贏。
最后,獨立自主才是正道。歐盟若繼續唯美國馬首是瞻,只會喪失戰略自主,淪為大國博弈的棋子。堅持戰略自主,才是歐盟重振國際影響力的正確選擇。
中歐會晤在即,歐盟是選擇懸崖勒馬,回到對華合作的正軌,還是繼續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我們將拭目以待。但可以確定的是,中國維護自身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的決心堅定不移,任何損害中國利益的行為都必將遭到堅決反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