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安徽頻道
雙向奔“富” 來安有“坊”系列報道之二
滁州來安:“一粒米”串起“三產鏈”
人民網記者 周坤
盛夏時節,水稻抽穗揚花。清晨,來安縣大英鎮的稻田沐浴在陽光中,安徽耘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徐祝藝躬身田間,向村民細致講解當下的管護要點。
藍天白云下,這片孕育希望的秧苗,正連著一個年產值超3200萬元的“稻花鄉”共富工坊。
俯瞰大英鎮成片的水稻田。人民網記者 陶濤攝
去年1月,由大英鎮黨委牽頭,全鎮五個村抱團與安徽耘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結對共建“稻花鄉”共富工坊。在大英鎮黨委組織委員聶永森看來,“共富工坊”并非另起爐灶,而是作為助企、強村、富民的聯結紐帶,聚焦本土特色資源,做大優勢產業,方能鄉村振興。
從空中俯瞰,大英鎮最大的特色就是擁有良好的水域、成片的土地。于是共富工坊流轉了800余戶農戶近6000畝土地,建設有機、綠色稻米種植基地,每年農戶土地租金收益達455萬元,與之前相比土地租金提升近30%。
“同時,我們采取訂單農業形式,先后與76家新型經營主體簽訂了4.58萬畝優質稻米訂單,公司全程提供農機、農技、種苗等服務,幫助轄區內優質稻米產業發展壯大,帶動新型經營主體增收近1000萬元。”徐祝藝說。
通過村企聯建,大英鎮先后建設了烘干房、有機蔬菜大棚、倉儲用房等項目,累計帶動村集體收益220余萬元。
如此一來,三方共贏:參與農戶有“三金”,即土地流轉租金、種植收益股金、園區務工薪金;對村集體而言,則有穩定的租金和經營分紅回報;同時,對企業而言,減少了前期投資成本,關鍵有了黨建作引領,要素支撐更強。
在大英鎮,通過“稻花鄉”共富工坊助力農業“三產”融合。人民網記者 陶濤攝
建設工坊雖易,但若只圖省事,不過是掛個牌子而已,關鍵在于后續的運營。在村集體和結對公司的運營思路中,“融合發展”是統一的關鍵詞。
“我們現在的重點是在發展智慧農業的基礎上,打造研學基地,與周邊聯動做好研學游,成為全域旅游的重要站點。” 徐祝藝說。
近年來,“稻花鄉”共富工坊以農業為基礎,植入農耕文化、休閑旅游等理念,建設學生勞動教育實踐基地、研學基地,讓“一粒米”的研學課程深入每個學生的心田。
“這片土地,就是我們最大的旅游資源!” 聶永森表示,近年來“稻花鄉”共富工坊陸續獲評國家級生態農場、全國綠色食品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園區、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等榮譽,2024年實現經營收入3200萬元。
下一步,大英鎮正積極打造特色民居景觀區、農業休閑體驗區、道路觀賞苗木綠化帶、特色農作物景觀帶相結合的功能分區和全域協調的農業旅游觀光體驗園,“農區”變“景區”,推動鄉村振興提檔升級。
夜幕降臨,田埂上的研學基地亮起彩燈,孩子們的歡笑聲漫過稻田。當“一粒米”串起種植、加工、研學的長鏈,這片土地豐收的不僅是糧食,還有百姓殷實的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