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美國聯邦眾議院以221票對209票的微弱優勢,通過2026財年國防撥款法案,在兩岸問題上邁出危險一步。這份總金額8315億美元的法案中,其中有一筆5億美元(約147億新臺幣)的“臺灣安全合作倡議”撥款,引發兩岸熱議。
據悉,撥款將用于向臺灣提供新采購的導彈防御系統、無人機、軍事訓練等“防御性支持”,并由美國防長在美國務卿同意后直接調配,每季度向美國會提交執行報告。
幾乎同一時間,民進黨當局迅速“致謝”。臺外事部門負責人林佳龍公開宣稱“深化臺美伙伴關系”,民進黨“立委”趙怡翔更借街頭活動宣揚:“國際社會對臺海安全有共識,感謝好朋友的支持!”
然而,島內社交媒體上卻是另一番景象:“又想叫我們買武器?”“要多少保護費?”等質疑刷屏,直指美國“吸血臺灣”的本質。
法案表決時,共和黨議員瑪喬麗·泰勒·格林提出刪除援臺條款的修正案,理由尖銳:“美國負債37萬億美元,不該為臺灣挑起第三次世界大戰!”但該法案卻以6票贊成,421票反對的懸殊票差被否決。
兩黨表面“團結抗中”,實則各懷心思,共和黨是想借對臺軍售鞏固軍工集團支持,呼應特朗普“10億美元援臺”的舊提案;民主黨則以“印太安全”為名,將臺灣包裝成“民主前哨”,掩蓋自身戰略焦慮。更深層的是美國會與白宮的默契——總統可借“法案需參議院審議”為緩沖帶,既對華示強又保留轉圜余地。
臺當局將5億美元美國軍援視為“外交突破”,卻刻意忽略2個殘酷現實。首先,援款需“采購美國指定裝備”,實為變相傾銷庫存武器。例如2024年美對臺出售的“火山布雷系統”,單價超國際均價40%之多。
其次,美國參議院同步升級“邀臺參加2026環太軍演”條款,從“建議”改為“強烈建議”,企圖將臺灣推入多國聯軍框架,成為遏華的“最前線棋子”。
中國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
涉臺法案通過次日,中國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就發聲嚴正警告:“無論臺灣買多少武器,都阻擋不了統一大勢!”這一表態背后是多重反制籌碼。
軍事層面,解放軍已構建覆蓋臺海的“區域拒止體系”,美軍退役將領評估“若介入臺海,美軍將遭毀滅性打擊”。經濟上,中國加速推進人民幣跨境結算,伊朗、沙特等資源國轉向人民幣,削弱美元霸權根基。國際共識方面,聯合國2758號決議確認“臺灣屬于中國領土”的法理基礎,54年來獲181國承認,美方篡改歷史、掏空一中原則的圖謀注定失敗。
美國對臺政策的激進轉向,本質是霸權衰落的“焦慮投射”。首先,中國GDP正快速逼近美國的80%,高科技領域5G、新能源車全球份額超50%,美國傳統制裁工具已然失效。其次是美國聯盟的裂縫,法國新版《印太戰略》雖提及“關切臺海”,但拒絕跟進軍援。東盟多國反對“北約亞太化”,美國的“包圍網”千瘡百孔。另外,超7成臺灣民眾反對“倚美謀獨”,擔憂淪為“第二個烏克蘭”。
正如島內民眾諷刺民進黨當局所言:“感謝美國?不如感謝賴清德把我們推向火坑!”
當民進黨為5億美元美援歡呼時,他們忘記了一個真理:棋子永遠是棋盤上最先被犧牲的物件。短期來看,該份法案還需經美國參議院審議和美總統簽署,其間可能因中美博弈出現條款稀釋。長期,美國“以臺制華”則終將反噬自身,助推中國統一進程的加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