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時報報道,近日,美國參議院以51票贊成、48票反對的結果,通過了一項削減90億美元聯邦資金的法案,據《華爾街日報》報道,該計劃獲得白宮支持。這一消息引發廣泛關注,美國總統特朗普為何推動此項法案,又為何會有美媒痛批其將全球霸權送給中國?咱們來一探究竟。
該法案旨在取消用于對外援助項目和公共媒體機構的90億美元撥款。其中,79億美元涉及對外援助項目,美國國際開發署下屬的人道救援、全球衛生、糧食安全與氣候援助等項目都受到波及,包括對聯合國維和行動、聯合國人口基金以及綠色氣候基金的出資。另外11億美元計劃撥給公共廣播公司(CPB),像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臺(NPR)和公共廣播公司(PBS)等公共媒體將受影響。這些公共媒體依賴聯邦資助,其資金有超70%流向農村和偏遠地區,一旦削減,當地公共信息、教育與文化服務將受沖擊。
美國會大廈(資料圖)
特朗普推動這一法案,首要原因是秉持其財政緊縮理念。此前“大而美”法案以兩黨妥協形式為多領域撥款超2萬億美元,共和黨內部保守派對此不滿,該削減支出法案可視為特朗普政府與共和黨保守派“自我修正”工具,借此回收部分妥協讓出的財政開支,展示財政緊縮姿態。
從政治角度看,特朗普與美國部分媒體關系緊張。以《華爾街日報》為例,曾爆出對特朗普不利消息,特朗普稱其為“假新聞”,還揚言起訴。此次削減對新聞媒體機構撥款,尤其是親近民主黨的媒體機構,被認為是特朗普對媒體的一種反擊。此外,幾個月前特朗普已停掉對外援助機構“國際開發署”工作,裁撤“美國之音”,此次削減對外援助資金也符合其此前對外政策傾向。
美國部分媒體批評特朗普此舉將全球霸權送給中國,背后有著復雜邏輯。從全球影響力層面,美國在全球官方發展援助中占比達25% - 30%,在聯合國及全球氣候基金中出資居首位。削減對外援助資金,會使美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作用受限,影響其國際影響力。比如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辦公室聲明,如果美國削減援助,將對全球最脆弱人群產生直接影響;世界糧食計劃署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也警告可能面臨項目暫停等后果。
特朗普(資料圖)
在中美關系背景下,美國民主黨人口中的“全球領導權”本質是“全球霸權”,他們視中國為全球霸權“爭奪者”。美參院外交關系委員會主席、民主黨人珍妮·沙欣主導的報告稱,從媒體廣播到醫療項目,再到開發援助,當美國取消或削減國際項目時,中國就會迅速補上,認為中國會利用美國“戰略真空”擴大影響力。但實際上,中國秉持“合作共贏”理念,追求“人類命運共同體”,與美國“單贏”的霸權思維截然不同。
該法案投票結果基本按黨派劃線。共和黨方面,部分人強調法案符合“縮小政府”承諾,認為美國納稅人無需為意識形態色彩濃重機構買單。但黨內也有溫和派反對,如緬因州共和黨參議員蘇珊·柯林斯、阿拉斯加州共和黨參議員麗莎·穆爾科斯基與民主黨人一道投了反對票,柯林斯指出盲目削減將威脅地方媒體生存與全球衛生項目。
民主黨則堅決反對,認為削減資金將削弱全球公共衛生、人道援助、聯合國維和和地方緊急廣播等關鍵服務,認為這是意識形態驅動的政治攻堅,而非理性預算討論。
在全球事務方面,削減對外援助資金,可能使全球衛生、糧食安全等問題解決受阻,影響美國在國際社會形象和號召力,也可能促使一些國家尋求與其他大國合作,改變國際合作格局。
魯比奧(資料圖)
于美國國內而言,法案通過可能加劇兩黨矛盾,引發更多政治紛爭。公共媒體資金削減,會影響美國民眾獲取信息渠道,尤其是農村和偏遠地區民眾,可能導致信息失衡。而且,如果特朗普政府后續繼續提出更多削減聯邦支出請求,可能引發更多爭議,進一步沖擊美國國內政治生態和社會穩定。
此次美國會通過削減90億美元資金法案,背后是復雜的政治、經濟博弈,其影響不僅局限于美國國內,也將在全球事務和國際關系中持續發酵,值得持續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