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界面新聞7月21日的消息,本月初正式交付首批車主的小米YU7已經有一批車型流入二手市場,并且普遍存在加價出售的情況。
這就足以說明,長城汽車魏建軍所說的0公里二手車這種行業亂象確實是存在的。
目前市場上流通的二手小米YU7,基本是在原有配置上加價1萬~2萬,且車子都是在百公里以內的準新車。
這些準新車的來源主要分為兩類,一是部分車商鉆政策空子的產物:國內新車上牌后,通過平行出口渠道以二手車名義銷往海外,既能繞開高額關稅,又能美化廠商銷售數據。
另一類是黃牛從首批車主手中溢價收購后再次加價出售,形成“二次加價”現象。
更關鍵的是,這些黃牛可能還在悄悄吃政策紅利。部分地區的新能源補貼高達2萬元,意味著車商每賣一輛車,最多能賺3-4萬元。
其實這些就是咱們所說的“0公里二手車”。
2024 年全國二手車市場數據觸目驚心 —— 登記 3 個月內、里程不足 50 公里的車輛占比達 12.7%,其中新能源車占比超 60%。
針對這一頑疾,工信部準備從源頭切斷套利鏈條。
7月19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透露,工信部擬推行“新車登記后6個月內禁止轉二手”的政策,從源頭阻斷套利空間。
一覺醒來,小米YU7黃牛要天塌了,國家終于要出手整頓了,穩賺不賠的“理財產品”要爛在手里。
政策風聲剛出,市場立馬起了波瀾。多地黃牛開始拋售庫存“0公里車”,不少車型價格下調5%-8%。這一波“清庫存”,有點慌。
二手車行業合理庫存周期約 30 天,而 6 個月禁轉意味著資金占用成本大幅增加,小型車商可能被迫退出市場,新能源車市場首當其沖!
對消費者而言,購買零公里二手車無異于 “踩雷”。
多數新能源車的三電系統(電池、電機、電控)質保僅限首任車主,一旦核心部件故障,維修費用動輒十幾萬。例如某高端車型電池更換成本就超過 10 萬元,遠超車輛殘值。
工信部這一大動作,但對消費者而言,未來購車時能更清晰區分新車與二手車,避免因 “偽新車” 損失質保權益。
再說回“0公里二手車”這事兒,到底怪誰?
有人說怪黃牛,但根源還是供需失衡。
對比特斯拉,人家自建電池廠、垂直整合供應鏈,交付速度穩得多。小米作為新玩家,供應鏈管理還是短板。
雷軍現在估計和當年的馬斯克一樣,正頭疼怎么爬出“產能地獄”。
記住一句話——新車不是理財產品,別被炒作帶了節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