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美國的范迪爾,今年30多歲,在武當山玉虛宮步行街附近的一家武術館學拳。一位美國老鄉曾告訴他,“武當山是個讓人修身養性的好地方。”現在,范迪爾已經適應了小鎮的節奏,他會穿著道袍,站在街邊老嫗的地攤前,說著不太標準的普通話,挑揀紅李子。像范迪爾這樣來武當山旅居的有不少人。
作為武當山九宮之首,玉虛宮是現存規模最大的明代皇家道場遺址。每逢周末下午,當地人陳先生會在玉虛宮內碑亭的一處草地旁,小聲打開一個巴掌大的音響,來上一段武當拳或八卦掌。“到武當山的人,來自天南地北。有的人就在街邊租房,在這里得住上好幾個月。”陳先生告訴新京報記者,遠道而來的人,是為了找到內心的平靜。
武當山玉虛宮內的碑亭,不少居民在碑亭附近打武當拳。新京報記者 張建林 攝
2024年,武當山景區全年接待游客量突破1000萬人次。這個小鎮實有人口7萬人左右,總面積312平方千米。在國內,或許沒有哪個小鎮會因自帶“仙俠”氣質吸引這么多人來駐足。
武當山,又名太和山,位于湖北省十堰市。早在明代,武當山就成為全國道教活動中心。1994年年底,武當山古建筑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此后,為瞻睹風景的游客慕名前來,熱愛武當武術的人們也接踵而至。在這個著名的道教圣地,一些人也在尋找屬于自己的“道”。
武當山金頂。受訪者供圖
小鎮不小,足夠國際化
范學鋒有個習慣,每天下班后,他會開車來到一家武當傳統武術館。他在館里的太極養生班學習道家傳統108式太極拳。與他一起學拳的人年齡普遍偏小,很多都是二三十歲。
班上一個在北方做生意的小老板告訴范學鋒,自己應酬多,顛倒了生物鐘,整宿睡不著覺,成了心病,到這里學拳后,仿佛重回學生時代,跟著大家按時按點休息,精氣神好了不少。范學鋒見過很多這樣的人,他們來到這里放下遠方的擔子,試圖打破以往的規則,或者就是為了體驗,讓自己人生經歷更豐富。
1994年,范學鋒從鄖陽師專畢業,之后分配到家鄉的武當山志辦公室,做舊志整理和編輯工作,那時他才22歲。如今,53歲的范學鋒是武當山檔案館館長,忙于手頭上的檔案史志事業。
“這些年,來武當山的人越來越多,武當山也越來越有名。”范學鋒說,1980年7月,為加強武當山風景區管理,當地成立了“武當山風景區籌備處”。不到兩年,“武當山風景區管理處”順勢而生。自己參加工作幾年后,“武當山風景區管理局(鎮)”與“武當山旅游經濟開發區”合并,成立了“湖北省武當山旅游經濟特區”。
武當山金頂。受訪者供圖
武當山的第一張旅游圖,就是范學鋒參與開發的。后來,他又參與出版了武當山第一本旅游手冊。這本冊子幾乎成了當時導游們的講解法寶,各個景區都有詳細的介紹,甚至一塊匾額的來歷和寓意都寫得清清楚楚。這些小知識點解答了游客心中的疑惑,至于游客來了吃什么、玩什么、怎么吃、怎么玩,冊子上也都講得明白。
如今,游客們的出行攻略來自互聯網平臺。在各大網絡平臺的短視頻中,武當山有著不錯的流量。在范學鋒看來,這是極好的一件事,不用看紙質手冊,武當山也可以這么火。
武當山金頂。受訪者供圖
這些年,武當山發生了不小的變化,這些變化藏在了范學鋒拍的照片里。“同樣一個地方,兩張照片前后對比,就能知道武當山這座小鎮為何這么受歡迎。”范學鋒告訴記者,武當山自然景觀調查工作是他所在部門的職責之一。多年前,一些景區周邊還未開發的區域一片荒涼,系統整治后,樹逐漸茂密起來,路也寬敞不少。這些看似細枝末節的變化,造就了武當山現在的模樣。
生活在武當山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范學鋒總結了三點。他說,一個小鎮每年能吸引這么多外國游客打卡,還能吸引不少專家學者來探討世界文化遺產,說明它足夠國際化;其次,武當山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服務配套極其方便,生活起來較為悠閑自在;最后,被這么多古建筑和古遺跡圍繞,與文物“對話”,能汲取智慧和力量。
2024世界武當太極大會武術表演。受訪者供圖
有好風景,也有好傳統文化
沒有哪位游客,來到武當山會掃興而歸。
聯合國專家考斯拉考察武當山時就曾感嘆:“武當山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之一,因為這里融匯了古代的智慧、歷史的建筑和自然的美學。”2006年,武當山62處古建筑群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武當武術、武當宮觀道樂、武當山廟會也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24年,武當山景區全年接待游客量突破100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03億元。這兩項數據分別同比增長25%、29%。一位武當山特區管委會人士介紹,去年,武當山游客的平均停留時間已由過去的1.79天延長到了2.11天。
武當山有著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
武當山金頂位于天柱峰前小蓮峰上,這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銅鑄木結構建筑。攀上金頂的游客,仔細觀察會發現,屋子的格扇裙板上鑄有“此殿于元大德十一年鑄于武昌梅亭萬氏作坊”字樣。這個建造于1307年的屋子,高3米,寬2.8米,深2.4米,懸山式屋頂,全部構件為分件鑄造,卯榫拼裝,實屬震撼。
武當山金頂。受訪者供圖
作為武當山現存最完善宮殿之一的紫霄宮,也有著獨特的氣質和魅力。“紫霄”象征天上紫微星座,居中央為帝君,而“紫霄宮”則意為天地中央的紫壇,是塊福地。它創建于宋代宣和年間,元代重建,到了明代又得以增建和擴建。紫霄大殿內矗立36根巨柱,頂上天花藻井及梁枋通體飾有龍鳳、日月、云雷、海天、鳥獸、花卉彩繪,都是難得的文物珍品。
不僅如此,武當山還有太極湖、玄岳門、太子坡、南巖宮、五龍宮、瓊臺等多個景區。若把所有景區全部仔細地逛完,或許要花上四到五天。
武當山金頂。受訪者供圖
近日,2025“神武峽”國際文旅推介活動在湖北省十堰市武當山特區舉行。神武峽,這條可以對話世界的生態文化長廊,其核心價值在于它串聯起武當山、神農架、長江三峽、恩施大峽谷等9處國家5A級旅游景區、7處世界級自然與文化地標,構成全長400多公里的“綠色奇跡走廊”。從這里出發,游客將一路領略武當仙山的神奇壯美、神農秘境的地球脈動、三峽大壩的現代奇跡、恩施土家的民族風情。
當地的老百姓為家鄉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而倍感自豪,一些人積極走進來,為宣傳武當山傳統文化服務。
薛小玲就是其中一員,全身心撲進了武當山靈韻藝術團。該團于2013年成立,100多個團成員都來自本地,平均年齡在45歲。“我們現在行程很滿,到處去參演。”團長薛小玲說,每周一和周三,他們會固定去文化館排練。
前不久,在“域見美好城市”2025巨量引擎城市生態大會武當山站活動上,薛小玲和團隊成員出現在開場歌舞中,他們參演的節目是武當道樂。這是一種集“歌、舞、樂”為一體的藝術形式,既有中國道教音樂的共性,又有獨特的個性特征。
薛小玲(左三)和她的團員演完武當道樂,商量下次演出細節。新京報記者 張建林 攝
薛小玲告訴記者,團員來自各行各業,在弘揚武當傳統文化這件事上,所有人都充滿熱情。“在宣傳好武當山風景的同時,注重當地文化傳承也極為重要。”她說。
山上好看,山下好玩
白天風景不錯,晚上也有驚喜。
近年來,武當山投資建設了大岳武當城、玉虛街、太極之夜3個夜游街區。在太極之夜看過演出的劉女士告訴記者,“山上有好看的,山下也有好玩的。與以往‘白天看廟,晚上睡覺’不同,現在我們這里晚上也非常熱鬧。”
去年國慶假期,“武當·太極之夜”夜色新消費文旅街區正式亮相。居民和游客走上街頭,就能沉浸式觀看不同的表演。太極湖畔的音樂水秀、臨湖舞臺的武當七俠,讓人津津樂道。劉女士說,街區里舞太極劍、打武當拳的演員,不少人是來自當地的武館。
胡瑋哲是其中一些舞劍揮拳演員的師傅。他是武當三豐派第十五代傳人,也是武當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2018年創辦了武當玄門武術院。胡瑋哲在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人們對武術的認知有了變化,“并不是說孩子學習不好、不聽話,就送過來學武。很多有良好教育背景的家長,是因為傳統文化的魅力才把孩子送過來的。”
“武當一夢”大型演藝綜合體也吸引了不少客流。“武當一夢”園區位于武當山迎賓大道,毗鄰高速出入口,距武當山主景區1.5公里,距武當山城區2.5公里。園區以國際化演藝理念、高科技設備裝置、高品質藝術創排,震撼展現太和與太極、武當與真武的文化魅力,將“天下第一仙山、太極無雙勝地”之美與沉浸體驗游娛之樂深度融合。除了主秀《武當一夢》、沉浸式伴筵演藝《大話武當》及巡游演藝《仙界迎賓》《樃梅證道》《養生福地》《勝境仙蹤》《太極威靈》等精彩演藝節目外,“入境武當”VR與球幕影院,以及每周數次的無人機表演和煙火秀也成為亮點。
“武當一夢”大型演藝綜合體前的燈光秀,不少游客在此打卡拍照。新京報記者 張建林 攝
未來的武當山是什么模樣?當地已繪就藍圖:武當山要建設的是富有“國際范、中國風、武當韻”的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也可以理解為世界太極文化圣地、世界文明交流互鑒新高地、面向未來的世界文化綜合體。
記者了解到,根據十堰市相關工作部署,今年將堅持做好“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文章,打造集大岳龍頂、太極祖庭、功夫之都、中醫圣地、隱仙社群“五位一體”的“武當新圣地”,奮力建設世界級旅游景區。力爭2025年武當山特區旅游人次突破1400萬,旅游收入達到140億元以上。
新京報記者 張建林
編輯 張磊 校對 楊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