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老爺,麻煩右上角點擊一下“關注”,精彩內容不錯過,方便隨時查看。
文|萬象硬核
編輯|萬象硬核
?——【·前言·】——?
2019年的4月份,一群新疆當地人經過規劃之后總算開始在烏倫古河流域種樹,但是他們種樹并不是為了別的,而是給一群小動物建“食堂”。
在接下來的1個月里面,他們想要在這片區域種下5萬棵樹,這樣一來幾百只小動物就不愁吃喝了。
這種小動物數量極其稀少,2018年底的時候經過調查,人們發現這種小動物群體僅有500來只。
而它們最喜歡吃的食物就是新疆當地的植物灌木柳。
因為這種小動物的數量實在是太少了,所以它成為國家1級保護動物,后來人們經過調查發現,限制它們種群增長的竟然是棲息地面積太小的問題。
為了能增大它們的棲息地面積,大家決定在它們生活的區域附近栽樹,這樣才能讓它們的種群數量自然增長。
只是沒想到,這個過程也是一波三折。
?——【·艱難的植樹歷程·】——?
2018年的時候,家住阿爾泰山腳下的女孩初雯雯碩士畢業,之后回到了故鄉,后面就成了致力于保護這種小動物的一員。
經過對它們棲息地的調查之后,初雯雯將這種小動物的情況發到網上,彼時經過一群網友群策群力,初雯雯和團隊最終決定給這些小動物們建個“食堂”。
但是烏倫古河附近基本上都是石頭和沙子,2019年種下的第一批一片樹苗死了大半,只有百分之三十活了下來。
于是第二年的時候,初雯雯聯系上了母校的老師,經過專家團的遠程指導,第二年樹木的成活率就到達了70%。
就這樣,到了2024年的時候,栽種的成活灌木柳數量已經超過了100萬棵,距離剛剛開始種樹的2019年已經過去了5年的時間。
2024年底的時候人們重新對這種小動物的種群數量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從當初的500多只已經增長到了864只!
這樣的反饋無疑是令人激動的,說明擴建棲息地的這個舉措是有效的。
那么是什么樣的動物值得人們如此在意呢?
?—【·比大熊貓數量還少的動物·】—?
這種小動物叫做蒙新河貍,成年個體體長70-100厘米,體重約12-30公斤,圓滾滾的身體覆蓋著兩層毛發。
底層是細密柔軟的絨毛,像貼身的絨毯,能在零下30℃的嚴寒中鎖住體溫;
外層是粗硬的針毛,每根毛發表面都有蠟質層,防水性能極強,即使在冰水里活動,出水后甩甩身體就能保持干爽。
它們的毛色隨季節變化,夏季呈淺棕褐色,冬季轉為深褐色,與河岸的灌木柳叢形成天然保護色。
最引人注目的是它們標志性的 “工具套裝”:橘黃色的門齒終身生長,硬度高達莫氏3.5級(接近鋼鐵硬度),咬合力十分厲害。
比如咬斷直徑10厘米的柳枝僅需3分鐘。
門齒外層覆蓋著含鐵的琺瑯質,不僅耐磨,還能在啃食時形成鋒利的刃口。
前爪短粗有力,像小型鏟子,能精準地抓取枝條、挖掘洞穴;后爪有蹼,游泳時劃水效率極高,配合寬約20厘米的扁平尾巴,能輕松達到每秒1.5米的游速。
蒙新河貍尾巴堪稱“多功能工具”:游泳時是控制方向的舵,遇到危險時是拍打水面發出警報的“信號器”,休息時還能當“板凳”支撐身體。
初雯雯在紅外相機里多次拍到這樣的畫面:河貍用尾巴支撐身體坐在河岸上,前爪抱著柳枝啃食,姿態像個捧著零食的孩子。
蒙新河貍是典型的半水生哺乳動物,一生離不開水域。
它們的洞穴通常建在河岸地下,入口隱藏在水下30-50厘米處,這樣既能躲避狼、狐貍等陸生天敵,又能在冬季保持恒溫。
洞穴內部呈樹枝狀分叉,有專門的臥室、儲物間和通道,最深處可達 10米,墻壁被河貍用泥巴涂抹得光滑嚴實,即使外面零下20℃,洞內溫度也能保持在5℃左右。
作為嚴格的植食性動物,蒙新河貍的生存完全依賴灌木柳。
每年4-9月份的時候,它們以鮮嫩的柳葉、柳芽和樹皮為食;
進入10月,會開始“儲備冬糧”——將柳枝咬成1米左右的段,按粗細分類捆成束,沉入河灣的深水區,用石頭壓住防止漂走。
一個河貍家庭冬季需要儲存至少500公斤柳枝,這些 “水下糧倉” 能讓它們在冰封河面時安然度過4個月的嚴寒。
更令人稱奇的是它們的“建筑天賦”,當河水水位不穩定時,河貍會用柳枝、樹干、石頭和泥巴壘筑堤壩,形成水深1.5米以上的靜水區。
這些堤壩最高可達1.8米,長度能延伸至50米,不僅能保護洞穴入口不被暴露,還能涵養水源形成濕地。
初雯雯團隊曾測量過一個河貍堤壩:它讓原本季節性干涸的河段形成了3000平方米的水域,周邊長出了蘆葦叢,吸引了野鴨、白鷺等10多種水鳥前來棲息。
蒙新河貍是中國特有物種,目前僅分布在新疆阿勒泰地區的烏倫古河流域,包括干流及其支流布爾根河、青格里河等河段,分布范圍不足 1000平方公里,是我國分布最狹窄的哺乳動物之一。
但受棲息地碎片化影響,目前蒙新河貍的種群已被分割成多個孤立群體。
這種隔離狀態容易導致近親繁殖,降低種群的遺傳多樣性,也是它們面臨的重要威脅之一。
從瀕危程度看,蒙新河貍比大熊貓更為稀少,2018 年其種群數量僅 500只左右,低于同期大熊貓的1864只。
所以它們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2021 年)一級保護動物,IUCN 紅色名錄列為“瀕危(EN)”物種。
值得欣慰的是,在“河貍食堂”等保護項目的推動下,這一珍稀物種的生存狀況正在改善。
當夕陽為烏倫古河鍍上金邊,一只河貍拖著柳枝游進洞穴的身影,正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注腳。
這種歷經百萬年滄桑的生靈,正在100萬棵灌木柳的守護下,重新找回屬于它們的生機。
參考:
新疆日報《4只被困蒙新河貍重返烏倫古河》2025-4-29
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河貍食堂”開工:種5萬棵灌木柳》2019-4-24
中國環境報《阿勒泰地區自然保護協會初雯雯:用青春守護百萬河貍|慶祝“三八”國際婦女節先進事跡交流》2025-3-19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