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起搏器是一種通過電刺激調節心臟節律的器械治療策略,已廣泛用于臨床緩慢性心律失常等相關疾病的治療。近年來,無導線起搏器等微型起搏裝置以及多模態評估技術的發展為心臟起搏領域注入“新鮮血液”,推動領域快速發展。在第25屆心律學大會(CHRS 2025)暨2025年河南省醫學會心電生理與起搏學學術年會上,醫脈通特邀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李學斌教授進行專訪,圍繞起搏器發展歷程、臨床應用、起搏器植入過程和療效優化,以及未來發展方向等內容分享獨到見解,以期為臨床實踐提供指導。
醫脈通:請您簡要介紹一下心臟起搏器的發展歷程?在當前的臨床實踐中,心臟起搏器的適應證有何變化?
李學斌教授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
起搏器技術發展至今已有數十年歷史。在中國,起搏器植入術的廣泛應用始于改革開放之后。在國產起搏器發展起步之前,相關領域曾經歷一段艱難時期。早期起搏器主要適用于心臟電活動異常患者,例如三度房室傳導阻滯、心臟停搏等,其核心機制在于通過替代心臟自身電活動以維持有效循環。自1958年首例起搏器植入以來,該技術始終是治療心臟電活動喪失的主要手段。通過持續提供電刺激,起搏器能有效恢復患者心電活動,實現對相關疾病的根治性治療。
歷經多年發展,起搏器的適應證已顯著拓寬,遠不止于初始的電活動衰竭治療。例如在心力衰竭領域,過去主要依賴藥物治療,但部分患者,尤其合并左束支傳導阻滯者,藥物治療效果有限,甚至可能在植入傳統起搏器后再次發生心衰。如今,三腔起搏器(即心臟再同步化治療[CRT])及近年興起的希浦系統起搏技術,可顯著改善心臟同步性,使異常心電活動趨于正常。此外,起搏領域還包括植入式心律轉復除顫器(ICD),為具有猝死高危風險的患者提供關鍵保護。
近年來,起搏器適應證持續擴展,挽救了大量心臟電活動衰竭、心衰及猝死患者。然而,現代起搏裝置日益復雜,對植入醫師的技術要求也隨之提高。為此,技術創新持續推進,旨在優化手術工具以提高手術成功率。例如,我參與研發的“李氏球囊造影導管”可有助于簡化三腔起搏器的植入操作,使其更為便捷直觀。同時,中國醫生亦積極應用鞘管(如K鞘)技術輔助希浦系統起搏的開展。
綜上所述,隨著科技進步,起搏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起搏器適應證已極大擴展,適用患者群體與過去有很大不同,其治療譜系亦日益廣泛。
醫脈通:臨床如何借助多模態評估手段,如心電生理檢查、心臟超聲參數等,優化起搏期植入過程及效果?
李學斌教授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
起搏治療領域不斷涌現新技術的根本動因,在于不斷追求更佳的生理性起搏效果。例如希浦系統起搏與三腔生理性起搏的應用,其核心目標均在于實現起搏方式的最佳生理性優化。
鑒于起搏器電活動模式與人體自身生理性傳導存在差異,因此圍手術期及后期精細化管理至關重要。通過綜合運用超聲,包括組織多普勒成像、超聲視頻影像追蹤,以及核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學手段,可精確評估起搏電極位置,使起搏節律最大限度地接近生理狀態。臨床醫生應高度關注并運用此類技術來達成治療目標。
此外,由于起搏器植入手術需進入心腔操作,為避免開胸創傷,目前主要采用經靜脈微創介入路徑。現代起搏技術融合電生理學方法,以期在微創條件下兼顧手術成功率與生理性起搏效果。例如,通過心腔內電極導管精確標測并記錄心臟傳導系統電位,可在三維電解剖標測系統的引導下,實現對起搏電極的精準定位與植入,顯著提升希浦系統起搏等技術的準確性和有效性。
醫脈通:從您的臨床經驗來看,起搏器植入后,在患者術后隨訪和管理方面,還需要關注哪些問題?未來的發展方向如何?
李學斌教授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
起搏器植入術后的全程管理是臨床醫生的核心職責。對于因心臟電活動衰竭而植入起搏器的患者,需建立長期隨訪體系,即患者定期返院進行起搏器功能測試與參數優化,以最大限度實現生理性起搏。其次,術后管理的關鍵目標還包括優化能耗管理。通過精準程控,依據患者實際需求調整起搏輸出能量,避免不必要的電量消耗。此外,對于三腔起搏器植入患者,其管理要求更為復雜。為確保療效最大化,術后須借助超聲等技術進行個體化程控優化,精細調整間期參數。
技術創新正不斷拓展和優化患者的管理與隨訪模式。首先,遠程遙測等創新技術的應用使患者(特別是偏遠地區的患者)能夠居家通過傳輸系統將起搏器數據上傳至網絡,顯著減少了門診隨訪次數,提升了管理效率。
此外,無導線起搏器作為近年來起搏領域的重要進展,其優勢在于避免了傳統導線相關并發癥(如導線斷裂、感染等),且植入操作更為微創。然而,當前無導線起搏器體積和容量較小,致使其功能受限。新近相關研究探索了微型化設備作為臨時無導線起搏器的應用潛力。此外,皮下植入式心律轉復除顫器(S-ICD)及血管外植入式心律轉復除顫器(EV-ICD,可經胸骨旁/后路徑植入)等無需心內導線的除顫裝置與起搏裝置的聯合使用,也是當前起搏領域研究的熱點。
電極導線管理是臨床面臨的重要挑戰。部分患者因心衰進展或導線故障需追加或更換導線時,常遭遇血管通路狹窄或閉塞。此時,單純添加導線可能不可行。激光導絲拔除術等先進技術可幫助移除廢棄或感染導線,隨后建立新的血管通路或隧道植入新系統。
綜上所述,起搏器及電極導線的管理涉及諸多復雜問題。未來,期望隨著科技的不斷創新進步,能夠實現通過更微創的技術手段,推動起搏治療向更高程度的生理性優化邁進。這是起搏領域重要的發展方向。
專家簡介
李學斌 教授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
國家心血管病中心心律失常質控專家委員會委員
中國心律學會副主委,中國心電學會副主委
北京醫學會心電生理和起搏分會候任主委
中國醫師協會心律學專業委員會常委
中華醫學會心電生理和起搏分會委員
美國心律學會資深會員(FHRS)
歐洲心臟學會資深會員(FESC)等職務
長期從事心律失常診治工作,尤其在導管消融治療快速性心律失常,如房顫、房撲、室上速、室速等,心臟起搏器植入,心衰再同步治療,電極導線拔除等領域具有十分豐富的經驗,為我國培養大批心律失常診治人才
醫脈通是專業的在線醫生平臺,“感知世界醫學脈搏,助力中國臨床決策”是平臺的使命。醫脈通旗下擁有「臨床指南」「用藥參考」「醫學文獻王」「醫知源」「e研通」「e脈播」等系列產品,全面滿足醫學工作者臨床決策、獲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