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法治日報
“你們今天給游戲充的每一分錢,都在給國外造子彈。”
“現在孩子躺在沙發上玩游戲,跟100年前人們躺在床上吸鴉片的姿勢一模一樣。”
“游戲就是毒品,父母是無法戰勝毒品的,只有將游戲定位為非法產業,中國的孩子才能恢復希望。”
“你再有錢又能怎樣?你的孩子是個廢物!”
短視頻平臺上,一群“反游戲斗士”在瘋狂輸出。正值暑假,他們更是密集發布相關內容,伺機推銷那些號稱能幫家長“戒除孩子網癮”“奪回孩子”的課程。
自詡“教育專家”“特訓教官”的網紅博主們,用同樣的話術,歇斯底里地控訴游戲,呼吁國家全面禁止游戲,刻意炮制萬千家長們希望孩子戒掉網癮、遠離游戲沉迷的焦慮,贏得了不少家長的點贊和轉發,當然,還有消費;他們販賣的新型“戒網癮學校”“暑假特訓營”“課程”動輒幾萬元,這些機構提出的希望令家長們無法拒絕——“還您一個好孩子”。
大罵游戲,是真心為了孩子還是只為“割韭菜”?線上的“教育課”、線下的“特訓營”,是否合法?
“反游戲”灰色版圖與暴利鏈條
“反游戲”是假,“割韭菜”是真。
短視頻平臺上,“反游戲”賬號不僅依靠“反游戲”獲得高互動量、獲取流量分成,同時承接教育機構、戒網癮學校、學習類產品的廣告投放。有的賬號粉絲甚至高達幾百萬,痛罵游戲、“拯救孩子人生”的內容點贊、分享、評論數量均壓倒性領先。依托巨大的流量,除了順勢推廣高價線下課程外,這些賬號的櫥窗里,已售商品達到百余萬件,品類包括牛奶、筋膜槍、染發劑、粽子等等,各種教育課程售賣數量也非常高。
通過社交平臺上聲色并茂的短視頻,家長們購買課程,“專家”在知曉孩子基本信息后,變成“臥底”,在互聯網上用假身份和孩子交友,再把刺探到的信息同步給家長,進而幫助父母了解孩子的心聲,緩和親子關系。機構聲稱這種方法可以解決青少年的三類“問題”:沉迷游戲,抑郁,焦慮。
在一場名為“照亮明天”的線下培訓會上,當“教育專家”喊出39.8萬元的“精英圈”課程費用后,十幾個人拉著自己的家人,從座位上彈起來,向臺上跑去搶名額。在廣西玉林,一家以戒除游戲上癮為核心業務的連鎖封閉特訓中心,每個教學點同期學員不低于200人。該機構商務拓展負責人輕描淡寫地表示:“200人,一人一萬五,一年就有3000萬,這收入在這一行很普遍。”
無論是20年前的電擊治療、十年前的戒網中心,還是現在的線上課程與“特訓營”,家長們以為他們關心孩子,但他們只是關心家長的錢包。有科技媒體推算,包含網戒學校在內,加上短期訓練營、網紅講師等,全產業規模已超700億元。
“反游戲生意”存在諸多法律問題
“反游戲生意”的火爆,是部分商業機構一面煽動、一面收割家長對孩子游戲沉迷焦慮的產物。這些機構往往沒有合法的教育、培訓資質,對學生進行訓練的“教官”,大多不懂教育,也無專業資質,學生得到的訓練也是反人格的。
“父親騙我要回家高考體檢,趁我睡覺的時候,四個人強行闖入我的家門,凌晨兩點將我帶走。限制我人身自由,抓到了呂梁市的一個訓練基地。”從過往案例來看,這些“特訓營”大多采取體罰、軍事管理方式,常用的教育方式就是辱罵、毆打。而且,由于實行封閉訓練以及粗暴的管理,讓參與訓練的學生面臨很大的人身安全風險。
《法治日報》律師專家庫成員、北京德和衡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馬麗紅律師表示,從法律層面看,一些教育類博主若在合規框架內,如提供科學合理的家庭教育咨詢、引導孩子健康娛樂等服務,本身并無不妥。但目前很多“反游戲生意”存在比如虛假宣傳誘導家長付費、部分特訓機構采用非法手段對待孩子等問題,這些行為不僅違反法律,還嚴重侵害了孩子的權益,破壞了市場秩序,應受到法律規制。
具體而言,其商業模式可能涉及三重違法性:一是將游戲簡單類比“電子鴉片”涉嫌違反廣告法禁止的“做引人誤解的廣告宣傳”;二是部分機構虛構治療效果違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如實告知義務”;三是刻意制造家長焦慮與恐慌可能違反網絡安全法關于“傳播正能量”的規定。需要注意的是,違法性認定需結合具體行為判斷。
對于線下所謂的“戒網癮學校”“暑假成長營”,馬麗紅律師補充,民辦教育促進法第十二條規定,此類機構需取得辦學許可。實際操作中,多數機構以“夏令營”“暑期拓展訓練”名義規避審批,已違反《無證無照經營查處辦法》第5條的規定。若在所謂的“網癮治療”中,采用體罰手段,造成孩子身體傷害達到一定程度,可能涉嫌故意傷害罪。
對于短視頻平臺上網紅專家、網絡博主煽動家長購買“天價課程”,《法治日報》律師專家庫成員、北京市康達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茍博程律師分析,若其夸大課程效果、虛構師資力量等,符合反不正當競爭法中虛假宣傳的特征,適用該條款。其法律風險包括面臨市場監管部門的行政處罰,如罰款、責令停止違法行為等,還可能需承擔民事賠償責任,賠償家長因購買課程遭受的損失。建議市場監管部門加強對直播內容的監管,要求平臺履行審核義務,以及鼓勵消費者舉報。
此外,在黑貓投訴上有多位消費者投訴該類開設課程機構存在涉嫌偷稅截留、霸王扣款等問題。比如,一位女士投訴稱,在廣州報名公開課,現場支付費用29800元,繳費后機構未開發票,工作人員口頭承諾“不去即退全款”。然而當其提出因計劃有變申請退款時,機構拖延半月后突然提出“強扣20%服務費”。
對此,馬麗紅律師提醒廣大家長,培訓機構單方面變更合同條款,侵犯了消費者的公平交易權,該霸王條款無效,消費者有權要求機構按照承諾全額退款。在維權方面,消費者要收集好相關證據,如繳費憑證、聊天記錄、口頭承諾的錄音等,首先可以選擇協商和解方式,即可以先與培訓機構進行溝通,若協商無果,可撥打12315向消費者協會投訴,或者向當地市場監管部門舉報,請求其介入調解和查處。
別讓“反游戲”的焦慮毀了孩子
據《中國青少年網癮數據報告》(2024年)數據顯示:青少年網民中,網癮者比例約為14.1%,總人數超過2400萬。在非網癮群體中,還有約13%的青少年存在網癮傾向。青少年手機沉迷、游戲沉迷,必須引起重視,但游戲不是原罪,防止沉迷才是關鍵,防沉迷從來不是靠“反”,而是靠“引”。
二十一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表示,“反游戲課程”“特訓學校”不過是家長焦慮的出口,對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并無助益,必須強化對其的監管,不能再讓這類機構野蠻生長。更重要的是,對于家長來說,不要過度迷信一些機構對孩子的“改造”能力,不能把自己應該履行的責任,交給機構,要履行自身對孩子的監護責任,多陪伴孩子,尤其是重視孩子習慣的培養。另外,對于“問題學生”“網癮少年”的行為矯正,要推進家校社協同育人,引導他們擺脫網癮,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這才能讓魚龍混雜的“特訓學校”“網絡教育大V”失去生存的土壤,給孩子們健康成長的環境。
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看來,不顧孩子自身成長需求而一刀切詆毀、抵制游戲的思想和行為,是有違原則底線的。“未成年人沉迷手機的背后有多重原因,對于中國的未成年人而言,缺乏自主意識與能力是其中一項重要原因。防范未成年人手機沉迷需要家庭、學校、企業、社會各方共同聚力創造條件,留給孩子足夠的自主安排的時間、空間和自主選擇的內容,教育引導孩子正確認識網絡、認識游戲,疏堵結合,引導青少年健康成長。”
應該看到,中國游戲行業對于未成年人保護的實踐,正在進入一個更加主動、理性、成熟的階段。2021年,國家對未成年人防沉迷管理提出“史上最嚴”要求。從“實名認證”到“限制游戲時長”“嚴懲誘導消費”,游戲企業作為執行主體,積極配合監管,構建出全行業覆蓋的防沉迷系統。
一位網友這樣寫道:
“我們不需要知道電子游戲是什么,它會不會造成近視,會不會讓人上癮,我們只是需要一個背鍋俠,一個可以掩蓋家庭教育失敗的東西。它現在叫游戲,之前是早戀,是偶像,更早之前是武俠小說。”
這種將教育問題轉移為對特定事物聲討的模式,在不同時代反復上演。更值得警惕的是,不少人刻意妖魔化游戲,實則懷揣明確利益目的——制造焦慮收割流量,渲染恐慌兜售產品,為牟利不惜踐踏法律邊界,讓本應正視的成長問題淪為牟利棋子。
作者|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