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衛生健康局通報,截至7月20日,順德區累計報告基孔肯雅熱(Chikungunya fever)確診病例2158例,主要集中在樂從鎮、北滘鎮、陳村鎮,均為輕癥病例。
基孔肯雅熱是一種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V)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主要通過伊蚊(身上有黑白花紋的“花蚊子”)叮咬傳播,以發熱、皮疹及劇烈關節疼痛為主要特征的病毒性疾病,主要流行于東南亞和非洲地區,各年齡段人群均有可能感染發病。
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院長盧洪洲教授向第一財經記者詳細解釋了基孔肯雅熱疫情在本地是如何暴發的。
7月8日,佛山市順德區發布消息稱,在一周之內確診了478例基孔肯雅熱。而這些確診患者都指向同一個源頭——一位從斯里蘭卡務工返鄉的輸入性病例。病毒跟隨這名務工者入境,又在本地伊蚊的傳播下悄悄擴散,最終釀成一場本地暴發。
盧洪洲介紹稱,基孔肯雅病毒屬于披膜病毒科的甲病毒屬,為正鏈RNA病毒。1952年,基孔肯雅這種疾病首次在坦桑尼亞發現,1953年分離到基孔肯雅病毒。
基孔肯雅感染后的臨床癥狀與登革熱類似,容易誤診。雖然病死率很低,但在蚊媒密度較高地區易形成大規模暴發和流行。我國曾于80年代報道在云南人群中發現存在基孔肯雅病毒感染。
基孔肯雅的流行分為城市型和叢林型。在城市型疫源地中,病人和隱性感染者為主要傳染源,病毒主要以人-蚊-人的方式傳播,其流行以不定期出現的暴發為主;在叢林型疫源地中,受感染的靈長類和其他野生動物是主要傳染源病毒主要以靈長類-蚊-靈長類的方式傳播,其病毒流行可長期存在。
另據介紹,基孔肯雅病毒不會在人際傳播,人通過被帶毒的伊蚊叮咬而感染,無直接人傳人的報道。伊蚊在叮咬有病毒血癥的人或動物后,病毒在蚊蟲體內繁殖并到達唾液腺內增殖,經8至12天的潛伏期再傳播病毒。病毒在蚊體內存活時間較長,甚至終生具有傳染性。蚊蟲在吸血時,如更換宿主,可立即機械傳播該病毒。
滅蚊是切斷傳播源、控制疫情蔓延的主要手段。此外,該病毒不耐酸、不耐熱,58℃以上即可滅活,70%乙醇、1%次氯酸鈉、脂溶劑、過氧乙酸等消毒劑及紫外線照射均可殺滅病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