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三里河1區(qū)28號樓“原拆原建”項目全面通過的消息傳來,開發(fā)商笑了,一些業(yè)主也難掩欣喜——房子煥然一新,價值水漲船高,這難道不是一場值得慶賀的勝利嗎?
然而,在歡慶的喧囂之外,更多老城區(qū)的住戶攥緊了手中的存折,眼神復雜地看著窗外斑駁的舊樓。張阿姨在三里河邊上住了三十年,她的家只有五十平方米,老兩口退休金加起來不過八千。聽說這次改造每戶要補繳三十萬左右的費用時,她沉默了半晌,只輕輕說:“我這把年紀,還能再活幾年呢?”
童話般的承諾,現(xiàn)實的沉重賬單
原拆原建,聽起來像都市更新的一劑良方:原地拆除老舊危樓,原地重建嶄新電梯房,居民回遷,居住品質(zhì)飛躍。告別漏雨、陰暗、管道堵塞,迎來陽光、電梯與現(xiàn)代化設施,這難道不是居民們夢寐以求的福音?
然而,這“福音”背后是一份沉重的賬單。
- 經(jīng)濟門檻:拆遷補償款遠不足以覆蓋新建房屋成本,居民往往需補繳巨額差價。三里河項目每平方米補繳費用可能高達數(shù)千元,一套幾十平米的老房,補繳費用動輒數(shù)十萬。對于普通工薪階層、退休老人而言,這幾乎等同于掏空半生積蓄或背上新債。
- 年齡與精力:漫長的周轉期(通常3年甚至更長),讓老人、病人和孩童家庭承受著租房搬遷的折騰與額外租金壓力。對許多老人而言,安土重遷的愿望被現(xiàn)實無情打破。
- “增值”泡沫:房子確實“值錢”了,但除非賣掉,否則這紙面富貴無法變現(xiàn)成改善生活的真金白銀。對大多數(shù)只求安穩(wěn)度日的住戶來說,這不過是鏡中花、水中月。
開發(fā)商代表曾自信地向張阿姨算賬:“您看,補繳每平米七千塊,但這房子一建好,價值瞬間就翻倍!”張阿姨望著他,眼神疲憊:“翻倍?翻倍了我也不能賣了睡大街去啊,我們老兩口只求安安穩(wěn)穩(wěn)住到老。這幾十萬,我們哪里去找?兒子還沒買房呢……”
為何只是“少數(shù)人的游戲”?
三里河項目成為北京第二個全面通過的項目,其稀缺性本身已說明問題。它注定難以大規(guī)模復制:
- 苛刻的“雙百”門檻:政策要求居民意愿征詢達到100%同意,資金方案100%簽約。這在利益訴求多元的老舊小區(qū),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只要一戶因經(jīng)濟困難或故土難離而反對,整個項目便可能流產(chǎn)。
- 資本的天然逐利性:開發(fā)商不是慈善家。項目要盈利,要么提高新建房屋售價(居民補繳更多),要么爭取更高容積率(多建房出售)。然而,在核心城區(qū),規(guī)劃對建筑高度、密度有嚴格限制(如北京“三不三可”原則),壓縮了利潤空間,也降低了開發(fā)商參與的積極性。
- 政策與資金的瓶頸:政府財力有限,無法為全市海量老舊小區(qū)兜底巨額改造資金。目前的政策引導和金融支持,遠不足以支撐原拆原建模式的普惠性推廣。
未來之路:在荊棘中尋找微光
原拆原建的童話雖美,卻難成普世解藥。未來的城市更新,需要在理想與現(xiàn)實間尋找更可行的路徑:
- 打破“雙百”魔咒,探索合理比例:能否設定一個合理的高比例同意率(如95%),同時對少數(shù)困難戶給予特殊幫扶或更靈活的安置方案?讓多數(shù)人的改善愿望不再被極少數(shù)人(有時是合理訴求)所綁架。
- 多元化改造模式:大力推廣“留改拆”并舉。對于結構尚可的建筑,進行加固修繕、加裝電梯、完善廚衛(wèi)設施、提升公共空間(“老舊小區(qū)改造”模式),成本遠低于原拆原建,惠及面更廣。
- 創(chuàng)新資金共擔機制:探索政府、產(chǎn)權單位、居民、社會資本多方共擔機制。可嘗試提取部分房屋未來增值收益設立專項基金;利用低息貸款、住房公積金政策傾斜減輕居民負擔;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運營社區(qū)配套服務獲取長期回報。
- 推廣“保障性”更新:學習上海、成都等地經(jīng)驗,在改造中明確配建一定比例的保障性住房(如共有產(chǎn)權房、公租房),既改善原居民條件,又增加保障房供給,讓改造紅利惠及更廣泛群體。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