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7月21日凌晨,正當大多數人還在睡夢中時,烏克蘭的夜空再次被劃破。根據俄國防部剛剛發布的戰報,俄軍發動了一次大規模、高強度的遠程精確打擊。雖然這類空襲在過去幾年里已經不算新鮮事,但這次行動的幾個關鍵細節,卻透露出非同尋常的信號,值得我們仔細品。
首先,我們來看看這次打擊的“選手名單”。俄國防部明確提到,行動動用了海、陸、空基的遠程高精度武器,對烏克蘭軍工企業和軍事機場基礎設施發動集群打擊。打擊目標達成,所有既定目標均被摧毀。并特別點名了兩個“狠角色”:“匕首”高超音速導彈和攻擊型無人機,俄軍動用它,通常是瞄準那些防護最嚴密、價值最高的戰略目標。
而攻擊型無人機,則更像是狼群里的頭狼,既可以作為開路先鋒,消耗、誘騙烏軍的防空火力,為后續的導彈攻擊打開窗口;也可以對次要目標進行補刀,或是執行“自殺式”攻擊。
將“匕首”這樣的頂尖王牌,與無人機、以及其他各種平臺發射的巡航導彈或彈道導彈打包在一起,搞“集群打擊”,這套“組合拳”的戰術意圖就非常清晰了:飽和攻擊。用多批次、多方向、不同飛行彈道的武器,在同一時間窗口內涌向目標,讓對方的防空系統應接不暇,顧此失彼,從而確保核心武器(如此次的“匕首”)能夠精準命中“C位”目標。
再來看打擊目標:“烏克蘭軍工企業”和“軍事機場基礎設施”。
這和以往頻繁打擊能源設施或后勤樞紐有所不同。這次的目標選擇,指向性極強,就是要癱瘓烏克蘭的軍事“造血”和“再生”能力。
打擊軍工企業,意味著直接摧毀其武器彈藥的生產線、維修廠和研發中心。這比切斷外部援助的“輸血管”更狠,是直接砸爛烏克蘭試圖依靠自身力量維持戰爭的“飯碗”。
而轟炸軍事機場基礎設施,則是一箭雙雕。一方面,可以摧毀留存的烏軍戰機和技術裝備;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點,是破壞跑道、機庫、燃料庫和導航設施,意在阻止烏克蘭接收和部署西方援助的先進戰機(比如大家一直關注的F-16)。沒有了完備的機場,再先進的飛機也只是一堆廢鐵。
幾句題外話
俄國防部在戰報中用了“所有既定目標均被摧毀”這樣斬釘截鐵的描述,這既是一次戰果宣告,更是一次毫不掩飾的戰略威懾。它在向外界傳遞一個清晰的信號:俄軍依然保有對烏克蘭全境縱深目標進行“點穴式”精確打擊的能力,并且有能力摧毀任何它想摧毀的目標。
這次行動,可以看作是俄軍從消耗戰轉向“產業戰”和“體系破擊戰”的一個縮影。通過精準打擊對方的戰爭潛力核心,來加速消耗烏克蘭的抵抗意志和能力。
對于烏克蘭而言,如何構建一個能夠有效應對這種“混合式”飽和打擊的、更有縱深和彈性的防空網絡,將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嚴峻挑戰。
不知道各位對俄軍這次行動的戰術和意圖有何高見?評論區里聊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