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文閱讀人數即將突破70萬,近6千位新朋友關注小鎮,在小鎮歷史文章中,有望進入前五。
這也打斷了小鎮原定的發文計劃。7月是小鎮開始自媒體分享六周年,昨天“大樹鄉談”關注讀者達到24萬,想要寫一篇總結的,不過總結啥時候都可以寫。 接著昨天的話題繼續談。
首先需要補足一個點。
小鎮昨天談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時,引用官方報道“采取截彎取直、隧洞引水的開發方式,建設5座梯級電站”,并在文中總結該工程“只為發電設計,不考慮蓄水”,這個說法是有瑕疵的。
實際上該工程應該總結為“一低壩、五梯級電站”,雖然設計主要考慮發電,但也具備一定的蓄水功能,蓄水也是為了更好的發電,這主要通過工程上游的低壩實現。
因為雅魯藏布江水量季節波動很大,根據目前預測,未來50年青藏高原、喜馬拉雅山脈冰川、降雨可能會發生明顯變化,屆時雅魯藏布江中國境內徑流量會出現一定下降,雖然不至于干涸,但必然導致季節波動加劇,不利于項目發電和整個下游的水文穩定。
因此類似錦屏一級、二級水電站,增加一個50米高的低壩,進行適度蓄水,不僅可以保證發電的穩定,一定程度上減輕下游洪澇干旱災害影響,還有利于調節未來幾十年甚至百年尺度內的水文環境。
今天重點要談的是“紅旗河工程”構想。
昨天文章中重點提到了“紅旗河工程”,“紅旗河工程”非常復雜,文章中強調目前并未納入國家規劃,也有多部門反復辟謠,但這不代表這個工程構想沒有價值,實際上價值很大,最大的價值并不在于工程本身。
這就是今天文章的主題:偉大的工程,始于異想天開的科學構想,變不可能為可能。
“紅旗河工程”就是科學構想,而偉大的工程,不僅僅是最近剛剛開工的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這個維度還是太小,而是真正囊括全國的偉大工程:國家水網建設。
2023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水網建設規劃綱要》,直指2035年,囊括目前所有存量水利工程,還將納入諸多宏大的未來工程,投資1.2萬億的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站也只是這個體系的一個重要節點。
這是中國水利發展和改革中的里程碑,而考慮到水利建設在中華文明歷史上的重要作用,意義就更加非凡了。
可以說,中國國家、中華文明的構建與大規模水利工程密不可分,通過數千年的不間斷治水,最終形成了全球獨一無二的超大規模治理體系,甚至就算是一個王朝即將滅亡的時候,仍然將治水視為國之大事,當然買辦、傀儡政權除外。
哪怕10多年前,治水仍然局限于單一工程、小修小補,只不過因為現代科技和生產力的進步,現代水利工程的規模遠非古代可比,但相比整個國家的國力運用而言,仍然傾向于保守,工程規劃已經越來越慢于國力的壯大速度。
小鎮覺得,“紅旗河工程”的構想,從現實角度有非常多的問題,甚至可以說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不具有技術、經濟、現實可行性。這方面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著名地貌與第四紀地質學家趙希濤有非常詳細、系統的論述。他曾三評“紅旗河工程”構想,從河道路線、可供跨越流域調取水量以及季節對水量調取的影響等角度進行了詳細論證,指出了“紅旗河工程”構想的諸多問題。
不過今天并不是著眼于具體的技術細節,因為“紅旗河工程”實際也只是一個構想,也因為技術難度、生態風險、巨額成本等問題飽受爭議。而且隨著國家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中國重大工程決策,已經開始從“技術可行性”為主導,向“系統韌性優先”轉變,比如在城市建設中,近幾年特別強調“韌性城市”,“韌性”成為“現代化人民城市”的六個目標之一,也寫進了2025年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
環境保護、生態可持續,更是系統韌性的重中之重。決策層對環境的認識也有了巨大改變,一個典型就體現在對草地和沙漠的認識。2013年總書記首次提出“山水林田湖是生命共同體”的概念,2014年納入“草”,到了2023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則納入“沙”,升級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更提出“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
所以現在網絡上戲稱的“保護沙漠”并非開玩笑,沙漠確實需要保護,這也是一個健康可持續的生態環境的必要部分。沙漠可以消失,但前提是必須順應自然變化,緩慢進行。
而“紅旗河”工程構想的向新疆引入大量淡水,從而在沙漠、戈壁打造2億畝耕地,自然遭到了環境學家的堅決反對,因為沙漠和戈壁也是生態循環非常重要的一環。因此,近年來推進的沙漠綠化工程,基本是以限制沙漠進一步擴張為主,比如塔克拉瑪干沙漠“鎖邊”工程,“鎖邊”完成后才是更加漫長的“擴綠”。
那么“紅旗河工程”構想就這么沒有價值嗎?
當然不是,“紅旗河工程”最大的價值就是宏大構想本身。
全長6188公里、年引水600億立方米,繞著青藏高原把西藏和新疆連為一體,還要在新疆建成2億畝良田,建成15萬平方公里的生態綠帶,這是難以想象的宏大構思。尤其是總覽全國,通過跨流域大規模調水徹底解決淡水分布空間失衡的千年難題,這就打破了傳統水利聚焦單一工程、小修小補的思維,也將跨流域調水升級為一項國家戰略。
這種構想,只要想一想就令人心生向往。甚至讓人情不自禁地忽略了一系列無法解決的技術和資源難題:比如要想在幾千公里尺度上實現平均坡度萬分之2.1,這種技術難度甚至超越在火星表面建造一個永久基地;而年調水量600億立方米也沒有可能性,就算真的調水600億立方米,也無法滿足15萬平方公里生態綠帶和2億畝耕地的需求,等等。
但這就好比星際旅行與航天探索。早在人類進入太空以前,就有無數關于“星際旅行”的想象,這一想象推動航天技術的不斷迭代,哪怕到今天,如馬斯克的空X也是以星際旅行和火星殖民作為宏大目標。
“紅旗河工程”構想之于中國水利建設,就好比“星際旅行”概念之于航天發展。以更宏大的構想促使政策制定者重新評估國家水利建設和水安全的可能性邊界,讓決策者認識到原來中國的國力已經達到了非常高的水平,甚至到了可以開始討論“紅旗河工程”的程度。
但之所以說是“科學構想”而不是空想,就是因為在“紅旗河工程”的構思中,誕生了非常現實的成果,從而實現了從構想到落地的轉化,在這個過程中,也大量吸收了來自反對者的意見。
這里需要插個話,在重大工程規劃中,不同方案的爭論甚至爭吵太常見了,典型的如圍繞“三峽工程”的爭論。但這種爭論是正向的,就在于參與爭論的各方都是為了國家和人民利益考慮,只是提出的方案不同,在爭論中,反對者指出的問題和漏洞,進一步完善了方案,這是一個彼此促進、補全的過程,到了最終決策的時候,備選方案成熟度遠非初始版本可比。
比如“紅旗河工程”構想,特別被詬病的就是生態風險,包括跨流域調水的影響、西北土壤鹽堿化、水源污染等問題。這些問題在過去的水利工程中也有討論,但過去的工程基本是單體、局部工程,影響范圍有限,而“紅旗河工程”太浩大了,生態風險變得尤為突出,而如南水北調東線工程中水源污染等單體工程中出現的問題,也被更加重視。
還有為了實現超大規模全國范圍調水,必須實現全國范圍聯網,還要解決遠距離輸水的調控問題,以及如何把難以實現的單一超級工程拆解為更現實的分步節奏等等。
最終上述一切提到的、未提到的問題,就成就了2023年的《國家水網建設規劃綱要》。在這份規劃中,特別強調全國聯網,要在更大范圍內實現水資源空間均衡,還把生態優先級大幅提升,在技術上強調“以自然河湖為基礎、引調排水工程為通道、調蓄工程為結點、智慧調控為手段”,智慧調控為代表的智慧水利也是近年來水利建設的重點。
具體工程上,把全國水網仿佛視為一個有機的人體。在規劃中概括為“綱、目、結”三部分,把現有存量的水利工程,與未來增量工程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從主骨架到大動脈再到毛細血管的分層網絡,明確了不同層級、不同部門的責任,僅國家水網就包括主骨架、大動脈和骨干輸排水通道三部分。
這份規劃值得通讀原文,不一一概括了。
需要強調的是,“國家水網”的主導力推者之一正是王浩院士,他同樣是“紅旗河工程”構想的主要推動者。
梳理過去10年,從“紅旗河工程”構想到目前主推的“國家水網”,可以看到一條清晰的從大膽想象到務實落地的轉化路徑。類似的宏大想象民間并不少見,但作為院士有足夠的科學素養、資源和影響力去持續推動,以一個宏大到震撼人心的科學構想為起點,推動學術界開展調水可行性研究,在這個過程中也進行了相關技術的儲備。
而“紅旗河工程”構想的全國聯網、串聯七大流域的理念,也可以在國家水網建設中看到影子。比如前面提到的“綱、目、結”的結構,在國家水網2035主目標下,也允許地方開展試點,比如省級水網先導區建設,這些工程,也可以視為更宏大的全國超級工程的前置。
所以,要容忍脫離實際的科學想象,但注意必須是建立在科學基礎上的想象,這種想象有利于打開認知上限,但實踐不能僅僅停留在想象,而是要以漸進、務實的做法去持續推進。
畢竟超級大工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紅旗河工程”就算要開展,也必然是在國家水網體系成熟之后進行自然延伸,而非盲目開發。
就如三峽工程、全國鐵路網等宏大規劃,孫中山提出時被質疑是“空想”;毛主席在提到南水北調工程時,也只是以口語化表述提出“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
中國當代很多領域都有類似的實踐。比如由化石到可再生能源的轉型,包括三北防護林在內的大規模生態修復,還有徹底消除赤貧的脫貧攻堅和正在進行的鄉村振興、共同富裕,這些偉大構想,在剛提出的時候,就好像是做夢的幻想,但現在呢?
甚至有人開始想象把塔克拉瑪沙漠鋪滿光伏板,還設想搞地球同步軌道光伏電站甚至是環月球赤道光伏帶;還有人在考慮,未來是不是要設立沙漠自然保護區。
雅魯藏布江下游電站,規模浩大,但仍然是新起點的開始,今年還會有一些超級工程陸續宣布,正在制定中的“十五五”規劃也會提出更多超級工程。
打通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這何嘗不是中國獨有的治理創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