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場內外:近代江南的女子體育(1895—1937)》一書,以1895年到1937年這30多年的歷史為背景,將浙江、江蘇兩省及上海、南京兩市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多視角審視了近代中國女子體育的風雨歷程,讓人們從中看到近代女子體育對推動女性解放所發揮的特殊作用。
《運動場內外:近代江南的女子體育(1895—1937)》,游鑒明 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5年出版
該書首先對中國女子體育的發展過程進行了梳理。作者指出,關于傳統女性是不運動或很少運動的說法是片面的、不正確的。通過出土文物、史冊文獻、詩詞、小說或圖像資料可以看到,古代就有女性參與蕩秋千、放紙鳶和踢毽子等運動;同時,她們還參加蹴鞠、馬球、步打球甚至相撲等重體力的運動;至于會騎射、拳術或武術的女子,歷代也不罕見。只不過,傳統女性的運動大多是為了消遣、娛樂或是健身,不像近代體育那樣,帶有濃厚的競技色彩。那么,近代中國女子體育與傳統女子體育的區別在哪呢?作者也給予了解釋:近代的女子體育是被有目的地宣導、有計劃地運作的,并通過學校教育,采取循序漸進的集體訓練方式,對女性進行身體鍛煉;另一方面,運動的內容也更加豐富,從體操、舞蹈,到溜冰、騎自行車、游泳,最后發展到球類運動、田徑運動,體育也從健身演變到競賽。
漫畫《上海社會之現象:婦女亦乘腳踏車之敏捷》
近代中國女子體育是在何種背景下興起的呢?書中考證,19世紀中葉以來,中國人長期處在內憂外患的環境下,列強的不斷入侵,以及清政府在軍事、外交上的一連串挫敗,讓許多知識分子充滿焦慮,紛紛開出救亡圖存的藥方。他們渴望打造一個嶄新的中國,讓所有中國人都在“民族主義”旗幟下進行改造。從“人”的角度來看,包括思想和身體的重建。因此,與身體有關的體育,也被當成建構民族主義過程中的一種途徑。在這樣的背景下,自然而然催生出發展女子體育的思潮。近代中國的女子體育發展之初,有兩種體育觀左右輿論:一是以國家民族為中心的女子體育觀。在他們看來,中國人口的一半是女性,必須鑄就一個能強國保種的“國民之母”或“女國民”群體。要實現這個目標,女性必須要具有智識和強健的身體。到學堂讀書,不再纏足,鍛煉身體成為“女國民”的先決條件。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女子體育除了承擔“強國保種”的重擔外,還被賦予“體育救國”的責任,呼吁女性鍛煉強健的身體以挽救中國。二是從“健康美”角度出發的體育觀。清末以來,中國的思想文化始終朝著多元方向發展,“健康美”這個西方的詞匯也漸漸走入女性的生活世界。應該說,“健康美”觀念的出現,是對中國傳統社會女性要“弱不勝衣”的“病態美”觀念的終極挑戰。正是這兩種體育觀,助推近代中國女子體育蓬勃興旺。
近代中國女子體育是率先從學校體育教育發展起來的。清末確立了新式教育方針,學校的體育教學從此有了明確的政策。國民政府建立后,擴大了體育教學內容。學校把女子體育當成倡導放足的手段,鼓勵女學生積極參加戶外活動,強健身體,美麗人生。這一階段,不同學校的女子體育教育也繽紛多彩。外國人開辦的教會學校以“寓教于樂”的方式教授體育,先后在女學生中開展體操、游戲、舞蹈、球類運動,但不支持田徑運動。而中國人設置的公、私立學校,有的開設普通體操,更多的學校則開設具有“尚武精神”色彩的兵式體操;此外,也開設球類運動、自行車運動等。在開設女子體育教育的同時,還涌現出了培養專業人才的體育學校。先是上海的務本女校于1906年設置了女子體操傳習會,用五到六周的時間,集中學習瑞典式體操、普通體操、游戲和舞蹈等。經過培訓的學員,最后都被女校延攬,前往擔任體育老師。1910年,徐一冰在中國體操學校增設女子部。第二年,女子部更名為中國女子體操學校,“志在提倡體育,教授女子專門技能,以期養成女學校完全體操教師,應體育界之急需”。該校先后辦了六期,畢業生有數十名,分別在各省師范和高小任教。書中特別指出,隨著校內女子體育運動的開展,校際運動會開始出現。民國初年,江蘇各地學校就分別舉辦了聯合運動會。參與運動會的女校各顯神通,展示學校女子體育教學的成果,向大眾宣傳女子參加體育運動的必要性;在校際運動會的基礎上,女子體育又出現在區域運動會、全國運動會上。1930年的全國運動會上,女子體育項目有田徑、籃球、網球和排球四種。而到了1933年和1935年的全運會上,又增加了游泳、壘球、國術等項目。同時,女性選手從1921年起就多次參加在上海、大阪等地舉辦的遠東運動會。
1936年第六屆全運會女排上海對廣東決賽
隨著女性的身影馳騁于競技運動場后,大眾對女子體育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其衍生出的社會現象、文化現象也日漸燦爛。首先,不少女運動員除了參加與運動有關的表演賽、友誼賽外,還會參加各種社交活動。既有賑災籌款等公益活動,也有交際應酬。有的女運動員因頻繁參加交際應酬而離開運動場,最后淪落不振。其次,明星女運動員受到媒體熱捧。其中籃球運動員陳榮明、陳聚才、邵錦華,田徑運動員孫桂云、錢行素、李森,游泳運動員楊秀瓊等,她們的運動成績、著裝造型、私人生活等,都成為報刊爭相報道的內容。其三,女子運動員的運動姿態或休閑照片登上報刊,成為廣告的載體。精明的商家從中嗅到了商機,女性與廣告從此結下不解之緣。經營體育用品的商家,率先以女運動員作為廣告模特,接著,醫療保健品、養顏護膚品等商品,也紛紛以女性運動員圖片作為廣告吸人眼球的賣點。其四,女子運動項目及女子運動員還成為作家、藝術家的創作素材。許多畫家開始關注女子體育,他們以女子運動及女子運動員為對象,創作出大批素描、漫畫、宣傳畫等;電影人也不甘落后,拍攝了轟動全國的電影《體育皇后》;此外,還有作詞家、作曲家聯袂創作了《女子體操》《運動歌》《女子蠶校同學體育團歌》等大量女子運動歌曲,以達到提振士氣、振奮人心的作用。
近代中國女子體育對促進女性解放,無疑發揮了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必將永載史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