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陽北五省會館彩畫,被白灰層掩蓋半世紀的清代繪畫藝術,經過文物科研團隊10年巧手修復,使其780平方米的彩繪重放異彩,從中識別出100多幅精美彩畫,“紫陽北五省會館彩畫保護修復項目”(以下簡稱“北五省會館”)榮膺2025年“陜西省優秀文物保護工程”。
科學“診脈”
北五省會館位于陜南群山環抱的紫陽縣瓦房店,占地1300平方米,由秦、晉、燕、魯、豫五省商號在乾隆末年捐資興建。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曾因地處由陜入川的水陸要道,享有“小漢口”的美譽。
紫陽北五省會館
北五省會館主體建筑沿南北中軸線排列有戲樓、觀戲樓、鼓樓、過殿、正殿等,構成三進封閉院落,尤其是完整的清代建筑群及精美的壁畫彩繪受到關注,早年這處古建筑的彩畫曾在歲月中斑駁。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北五省會館被改作糧站,為防蟲害涂刷了白灰層。館內大部分木構件屬于半開放環境保存,長期日曬雨淋導致彩畫整體保存狀況較差、圖案模糊,彩畫原始信息缺失,再加上白灰覆蓋、地仗層脫落、起甲起翹、顏料層脫落、酥粉等15種病害,不但影響了古建筑的整體美觀,對木構件的保護也產生了嚴重影響。
2014年,“紫陽北五省會館彩畫保護修復項目”獲國家文物局批復立項,陜西文物保護團隊采用“傳統+科技”的方式開展修復工作,歷時10年于2024年竣工驗收。
戲樓前檐立枋修復前后對比
在陜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的實驗室里,保護修復二部副主任劉東博講述了對文物本體“把脈問診”的過程。在保護修復實施前期,首先制定修復方案,在尊重和保持文物歷史真實性的基礎上,需對歷史背景進行調查,對制作材料和工藝以及污染物進行分析,修復團隊先是通過顯微偏光分析了29個樣品、用紅外光譜檢測16個樣本,還將30個顏料樣品進行了掃描電鏡能譜分析,清楚原始顏料、具體污染物的成分,以此確定“病癥”。
正殿前檐
在搞清這些成分的同時,修復團隊意外發現這些彩畫的藍色顏料除了常見的普魯士藍,還存在藍銅礦和蘇麻瀝青;綠色顏料中除了氯銅礦,還有綠輝石的身影,這些發現為修復方案的制定提供了關鍵依據。
精心“卸妝”
北五省會館的修復持續較久,有很大一部分時間在于對建筑物表面存在的灰塵、灰垢、化學污垢、油漬污垢等進行精細清理和剔除,用時最多的是針對“白灰層”的清理。因該建筑物曾作為糧站使用,白灰層覆蓋面積達到159平方米。這些白灰層覆蓋面在經年累月的自然環境侵蝕下,讓彩畫起甲、酥粉,部分圖案已難辨識,緊密粘結的白灰與顏料層,需在“毫米級”操作中分離,所以這個環節成為整個修復工作中遇到的較大挑戰。
保護修復實施——剔除白灰層
保護修復試驗實施標準區(白灰覆蓋的剔除和清洗)
“白灰層去除時,我們反復測試20余種清洗劑配比及處理方法,在不違背文物保護原則的基礎上,最終篩選出既能徹底清除積垢,又能最大程度保留彩畫原始肌理的最優修復方案。”劉東博介紹,工作人員先用2A溶液潤濕白灰層,再以竹制工具小心剔除,對易脫落部位預加固,如同為文物實施“微創手術”,每一個動作需輕柔而精準。用時3年,為380平方米木構件完成“卸妝”,彩畫逐漸露出原本的模樣。
保護修復試驗實施標準區(表面污染物的清洗)
保護修復試驗實施標準區(瀝粉貼金的清洗)
保護修復試驗實施標準區(油漬水漬的清洗)
除了白灰覆蓋,針對起甲的顏料層,修復人員用竹簽蘸取粘接溶劑軟化壓實,讓破碎的色彩重歸本體。
重煥光彩
在處理完白灰層的覆蓋、顏料層的脫落、表面污垢的清理之后,識別和研究這些彩畫內容成為重點。這些彩畫歷經歲月滄桑,圖案殘缺、色彩褪淡,現存的彩畫線條細若游絲,色彩淡如煙霞,圖案幾乎難以辨認,修復師們根據線條的走勢和色彩的殘跡,拍攝數字圖片,反復比對、推測,分析它們本來的模樣。
有了初步識別之后,進入彩畫圖案的描摹過稿流程。先將存留的彩畫圖案在描圖紙上精心描摹,之后在圖紙上根據提取的可見線索繪制出缺失部分的圖案,再根據圖案內容,使用原始的工藝及材料繪制部分復原效果圖,線條的粗細、色彩的濃淡,都需精準把握,這為后續的保護修復工作提供重要依據。
保護修復實施-缺失顏料層補繪
這一系列操作完成后,文保人員用細如發絲的毛筆,蘸取礦物質顏料,朱砂勾勒人物衣紋、藍銅礦渲染山水背景、鉛黃點染花鳥翎羽,一筆一畫地勾勒出精美的圖案,讓原本殘缺的彩畫重新煥發出昔日的光彩。
正殿修復前后對比
修復完成后,團隊對彩畫圖案進行了系統整理,按照博古、人物、瑞獸、山水、花鳥等不同主題進行歸類整理。經過大量的對比分析,最終確定了眾多圖案內容,涵蓋博古圖案16 幅、人物圖案32幅、吉祥瑞獸18幅、山水風景19 幅、花鳥圖案92幅、水果5幅、動物13幅、蔬菜4幅,其中“三國”故事共21幅、已確認18幅,包括“龐統審案”“周瑜打黃蓋”“七擒孟獲”等經典情節,另有“封神演義”故事6幅。
修復工作并未止步于表面修繕。對畫面的反復比對、精細描摹,以及材料的多次實驗,無不彰顯著 “保護與研究并重,科研先于保護實施” 的理念。從弄清彩畫為何褪色、顏料為何剝落,再決定如何補筆;用顯微鏡“讀”出礦物成分,以此決定如何配色,最后對修復內容進行分類,科研成為正式修復的“前置工序”,讓每一次補筆有據可循,讓每一道工序都可逆、可驗證。
(圖文來源于“文物陜西”,侵刪)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文物平安立場
文物平安投稿:wenwupingan@126.com
文物安全,社會參與,人人盡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