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環球網報道,美國商務部宣布,認定中國進口陽極級石墨存在不公平補貼,將從征收93.5%的初步反傾銷關稅,最終決定計劃于12月5日前公布。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次日回應,強調中美經貿合作本質是互利共贏,呼吁美方遵守市場經濟規則。而在前不久,美國還威脅要對150國加征關稅。
石墨是制造電動車電池的關鍵材料,全球90%以上的天然石墨和人造石墨加工產能集中在中國。美國能源署數據顯示,這種占電動車陽極材料95%、電池陽極成本7%的基礎原料,去年美國進口量近18萬噸,其中三分之二來自中國。
特朗普(資料圖)
美國這次加稅動作并非偶然。去年12月,代表美國石墨生產商的行業協會“美國活性陽極材料生產商協會”(AAAMP)就向聯邦機構提交請愿書,指控中國企業違反反傾銷法。今年5月,美國商務部在另一項平行反補貼調查中已初步裁定,兩家中國企業因未配合調查被推定補貼率超700%,其他中企補貼率為6.55%。如今93.5%的反傾銷稅率與這些反補貼稅率疊加,實際有效稅率已達160%。
更麻煩的是美國本土產業鏈的脆弱性。特斯拉和日本松下等企業早前就公開反對加稅,理由很現實:美國國內石墨行業根本無法滿足汽車制造商對質量標準和數量的要求。美國地質調查局數據顯示,美國本土石墨儲量雖排全球前列,但年開采量僅占全球1%左右,現有產能連一家中型電動車工廠的需求都填不滿。
美國商務部的算盤打得很明確:通過加稅逼中國石墨供應商退出美國市場,給本土產業“騰地方”。這招他們不是第一次用。過去幾年,從鋼鐵到光伏,從芯片到鋰電池,美國總用“產業安全”“公平競爭”當借口,加稅、施壓、逼供應鏈回流這套流程玩得熟練。但這次,他們的算盤可能打錯了。
特朗普(資料圖)
韓國《先驅報》分析指出,中國石墨產能占全球90%以上,短期內根本找不到替代供應源。就算美國企業轉向其他國家采購,比如非洲或南美,運輸成本、質量穩定性、產能匹配度都是問題。更關鍵的是,中國不僅賣原材料,還掌握著全球最先進的石墨加工技術——從球形石墨到鋰電負極材料,中國企業的加工能力能覆蓋電動車電池全產業鏈需求,這是其他國家短期內難以復制的優勢。
對中國來說,這場加稅風波的影響可控嗎?中國石墨產業經過多年發展,早已形成從開采到深加工的完整產業鏈,國內市場消化能力強,海外替代市場也在逐步拓展。更重要的是,全球電動車產業正處于高速增長期,中國作為最大的生產和消費國,對石墨的需求持續旺盛,這為國內企業提供了穩定的市場支撐。
美國企業已經在為這場“關稅游戲”買單。彭博社報道,加征關稅后,韓國電池制造商的利潤可能被抹去一兩個季度的全部收益。特斯拉等依賴中國石墨的企業,要么承擔額外成本導致車價上漲、競爭力下降,要么被迫調整供應鏈,但調整的成本和時間都不是小數目。有美國媒體算了筆賬:如果美國本土要新建一家能滿足需求的石墨加工廠,至少需要5年時間,投資超10億美元,而中國同類工廠的建設周期只需18個月,成本不到三分之一。
特朗普(資料圖)
現在的問題是,美國政府是否意識到這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政策最終傷害的是誰?從歷史經驗看,類似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很少能達到預期目標?;氐绞珕栴},美國本土企業需要的不是“保護”,而是提升自身競爭力的空間。與其用關稅把中國企業擋在門外,不如放寬技術合作限制,吸引國際資本和先進技術投入本土產業鏈建設。畢竟,在全球化的今天,沒有哪個國家能在所有領域都“自給自足”,合作共贏才是長久之道。
這場圍繞石墨的關稅博弈還在繼續,最終結果如何尚未可知。但有一點可以確定:靠加稅強行“脫鉤”的做法,既不符合市場規律,也不利于解決問題。對美國來說,與其盯著中國的石墨,不如想想怎么補上自己產業鏈的短板;對中國而言,保持戰略定力,繼續鞏固產業優勢,就是最好的應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