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環球網報道,二十國集團(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在南非德班舉行期間,七國集團(G7)財長借機單獨開會。據路透社報道,德國副總理兼財政部長克林拜爾在會后記者會上宣稱,G7已就應對所謂“中國產能過剩”問題達成共識,將集體加大力度限制相關產品。
這場看似聚焦全球經濟的會議,實則被部分G7成員當成了炒作對華經濟議題的舞臺。克林拜爾在發布會上直接點名中國,稱歐洲汽車行業正面臨“依賴中國產品”的風險,甚至用“垃圾產品”形容在歐洲市場熱銷的中國工業品。他透露,G7內部已形成統一立場,要“帶頭研究更有力的應對手段”。
馮德萊恩(資料圖)
所謂“產能過剩”的帽子,G7不是第一次扣向中國。2025年6月,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就曾指責中國“無視貿易規則”“傾銷受補貼產能”。這些言論看似各有側重,實則指向同一個邏輯——將中國產業優勢污名化為“不公平競爭”,為保護主義措施找借口。
但數據不會說謊。國際能源署2025年6月發布的報告顯示,全球新能源汽車需求正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長,2030年市場規模預計達4500萬輛。中國作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車生產國,2024年產量超1300萬輛,占全球總產量的70%以上。但這1300萬輛中,90%用于滿足國內需求,僅有10%左右出口,歐洲市場占比更是不到5%。換句話說,中國新能源汽車的主要市場在自己家門口,所謂“沖擊歐洲市場”根本站不住腳。
再看歐盟自身,同樣存在嚴重的產業依賴問題。德國汽車工業協會2025年5月公布的數據顯示,德國汽車零部件中約35%依賴從中國進口,包括電池管理系統、電機控制器等核心部件。德國車企大眾、寶馬在中國的合資工廠,貢獻了近三分之一的全球利潤。換句話說,歐洲企業不僅沒被中國“產能過剩”壓垮,反而從中國完整產業鏈中獲得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馮德萊恩(資料圖)
G7口口聲聲說“產能過剩”,實則暴露的是自身的戰略焦慮。歐盟委員會發布的《歐洲競爭力評估報告》指出,歐盟在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的研發投入僅為中國的三分之一,本土制造業產值近十年年均增長僅1.2%,遠低于中國的6.8%。當中國用十年時間建成全球最完整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時,歐盟還在為電池原材料進口發愁;當中國車企憑借技術創新搶占全球市場時,歐盟還在糾結“碳關稅”這類非關稅壁壘。這種差距,才是G7炒作“產能過剩”的真正動機——害怕被中國產業升級甩在身后。
更諷刺的是,歐盟自己才是補貼政策的“大戶”。世界貿易組織(WTO)2025年4月發布的裁決報告顯示,2021年至2024年,歐盟通過“綠色新政”等計劃向新能源產業發放補貼超2800億歐元。這些補貼不僅覆蓋研發環節,還直接向本土企業提供采購傾斜,甚至要求成員優先購買歐盟本土產品。
面對G7的無端指責,中方態度始終明確。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在例行發布會上強調,中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靠的是技術創新、完整產業鏈和充分市場競爭,不是靠補貼。
G7的“共識”也面臨內部矛盾。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承認,歐盟推遲了第一輪對美反制清單發布,但仍準備了對價值720億歐元的美國商品加征關稅的方案。這種“同床異夢”的狀態,讓G7的“集體行動”顯得蒼白無力。
馮德萊恩(資料圖)
對中歐而言,合作才是唯一正道。2024年中歐貿易額突破,中國連續7年保持歐盟第一大貿易伙伴。歐盟企業在中國市場投資設廠,享受著中國超大規模市場的紅利;中國企業參與歐洲新能源項目建設,助力歐盟實現“碳中和”目標。這種互利共贏的局面,比G7搞的“小圈子”對抗更有生命力。
G7炒作“中國產能過剩”,本質上是將經貿關系政治化的老套路。從當年的“中國威脅論”到如今的“產能過剩論”,換湯不換藥。但歷史已經證明,靠抹黑打壓遏制他國發展,最終只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當G7還在為“誰該多分一杯羹”爭吵時,中國已用新能源汽車、光伏等產業的崛起,為全球經濟注入了新動能。
真正的“產能過剩”,從來不是某一個國家的專利。當某些國家還在用舊思維看待全球經濟合作時,中國早已用實際行動證明:開放包容、合作共贏,才是應對一切挑戰的正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