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兩大巨頭科斯塔和馮德萊恩將登機訪華,然而他們等到的不是熱烈歡迎,而是中方的最后通牒。歐盟高層選擇此時訪華的目的是什么?中方對歐盟發出什么最后通牒?
據我外交部發布的消息,經中歐雙方商定,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將于7月24日訪華。
這條通告有兩大細節可以注意,一個是此次歐盟兩大高層訪華不是受邀而來,而是雙方商定,可見中方對歐盟高層來華訪問,給的接待規格和抱有的期待并不高,同時反映出中歐關系當前不冷不熱的現狀。
另一個則是兩人的訪華時間僅有一天,可以說是匆匆的來,匆匆離去,刨去在路上的時間,真正與中方會談的時間恐怕不會太多。原本中方打算在合肥舉辦中歐商務峰會,與歐方簽署氣候行動聯合聲明,給歐盟高層多停留一天的機會,由于歐方在溫室氣體排放問題上,向中方提出無理要求,最后導致峰會流產。
如今中歐關系發展前景不容樂觀,責任全部在歐方。今年恰逢中歐建交50周年,本來在這樣的關鍵節點,應該是中歐深化關系的良機,歐盟卻刻意破壞雙邊關系,頻繁打“中國牌”,且對華態度反復無常。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一次演講中,在經貿領域,幾乎把中方批了個遍,指責中方在市場準入、政府補貼和采購、出口管制、產能過剩等問題上,沒有作出符合歐盟期待的改變。
在此基礎上,歐盟變著花樣限制中國企業在歐發展以及中國產品進入歐盟市場,在氣候問題上也是百般刁難中方。
在綠色轉型領域,以應對氣候變化為名構筑綠色壁壘,開創性地征收“碳關稅”;在數字經濟領域,歐盟以“數字規則”加強市場保護,實則是在搞數字保護主義;在電動汽車領域,指責中企依靠政府補貼對歐傾銷,對中方加征傾銷稅,并要求限價;在醫療器械領域,禁止未來5年內中國醫療器械廠商參與歐盟500萬歐元以上公共采購合同的招標,同時嚴格限制醫療器械中中國制造產品及零部件的比例。
上述措施只是“冰山一角”,中方均按照自己節奏進行應對和反制。如果說上述措施是針對中歐經貿關系中存在的現實問題,歐盟在對俄制裁中也扯上中國,就讓中方更難以忍受了。
中方不止一次強調過,中方在俄烏沖突中的勸和促談的立場,中方沒有向俄方提供包括軍事、金融等領域的援助。即便中方再三重申自身立場,歐盟方面還是置若罔聞,一意孤行,在第18輪對俄制裁中繼續將部分中國企業列入清單,并以“莫須有”的罪名制裁兩家中國金融機構。
對此,我商務部已經敦促歐方立即停止列單中國企業和金融機構的錯誤做法。中方將采取必要措施,堅決維護中國企業和金融機構的正當合法權益。
隨后,眼見歐盟沒有要撤回對中企和中方金融機構的意思,我商務部長王文濤在與歐盟貿易和經濟安全委員謝夫喬維奇舉行會談,就此向歐盟進行嚴正交涉,等于是在歐盟高層訪華前,向歐盟方面發出的最后通牒,若歐盟仍執迷不悟,中方的反制不會留情面,到時難堪和尷尬的就是歐盟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