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環球網報道,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提問歐盟新一輪對俄制裁涉及多家中國企業和銀行相關問題,引發國際社會高度關注。
歐盟此次對俄制裁名單中赫然出現多家中資銀行和企業,理由是這些實體被認為與俄羅斯在烏克蘭的軍事行動存在關聯。這一決定迅速在國際輿論場掀起波瀾,不少分析人士認為,此舉不僅加劇了中歐之間的緊張關系,也讓本就復雜的地緣政治博弈再添變數。就在外界猜測中方將如何回應之際,歐盟方面傳來新消息——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將于7月24日訪華,中方高層將分別與他們會晤。
馮德萊恩(資料圖)
歐盟以“支持俄羅斯軍事行動”為由制裁中資企業,理由看似冠冕堂皇,實則站不住腳。中方一貫反對缺乏國際法依據、未經聯合國安理會授權的單邊制裁,尤其在烏克蘭危機問題上,中方始終秉持客觀公正立場,從未向沖突方提供致命性武器,嚴格管控軍民兩用物項出口。歐盟此舉顯然缺乏事實依據,更像是一種政治操弄,試圖通過施壓中資企業來削弱俄羅斯的經濟韌性。
面對歐盟的無理制裁,中方態度鮮明。外交部發言人強調,中方將采取必要措施堅決維護中國企業的正當合法權益。這一表態釋放出明確信號:歐盟若執意推進制裁,中方必將反制。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歐盟制裁名單涉及多家中資銀行,這意味著中歐之間的金融合作可能受到沖擊。一旦制裁落地,中資銀行在歐洲市場的業務拓展將面臨更大阻力,甚至可能影響中歐之間的貿易結算和投融資合作。
中方一貫反對沒有國際法依據、未經聯合國安理會授權的單邊制裁。歐方做法有違中歐領導人共識精神,對中歐經貿關系和金融合作造成嚴重負面影響。中方敦促歐方,立即停止列單中國企業和金融機構的錯誤做法。
就在中歐經貿關系因制裁問題趨于緊張之際,馮德萊恩的訪華安排顯得格外微妙。原本計劃單獨訪華的馮德萊恩,最終變成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與她一同前往,形成“雙頭模式”。這一安排背后,折射出歐盟內部在對華政策上的分歧。德國車企和法國酒商對華市場依賴度極高,迫切希望維持中歐經貿合作的穩定性;而馮德萊恩主導的歐盟委員會則更傾向于配合美國的對俄制裁策略,甚至不惜犧牲中歐關系。這種分裂直接體現在歐盟的對華政策上,馬克龍倡導的“戰略自主”與馮德萊恩推行的“去風險”政策正在激烈碰撞。
馮德萊恩(資料圖)
數據不會說謊。2024年中俄貿易額突破2400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這些數字背后,是中俄能源合作的深度綁定。歐盟對俄實施11輪制裁后,自身能源價格波動加劇,2024年能源價格波動率較2023年上升23%。相比之下,中國堅持“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的原則,能源供應鏈保持穩定。中國通過上合組織框架與俄羅斯開展的本幣結算已覆蓋87%的能源交易,而歐盟對俄能源依賴度仍高達15%。當馮德萊恩在7月8日的歐洲議會演講中要求中國限制對俄合作時,中方的回應直接劃定了談判底線——正常合作不針對第三方。
歐盟的困境不止于此。北約框架下的安全依賴讓歐盟在外交上處處受限,馬克龍雖呼吁建立“歐洲戰略自主”防務體系,但現實是歐盟78%的軍事裝備仍依賴美國技術標準。這種矛盾在馮德萊恩的訪華要求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既希望中國在稀土出口上讓步,又要求中方配合“譴責俄羅斯”的政治立場。
馮德萊恩(資料圖)
中歐關系的未來走向取決于雙方能否找到平衡點。馮德萊恩提出的三項要求已觸及中方核心利益,在稀土管制和產能過剩問題上,中方的回旋余地有限。
中歐俄三角博弈的未來充滿不確定性。在氣候變化、AI倫理等低敏感領域,雙方仍有合作空間;若全球陣營進一步固化,中歐關系可能面臨更大壓力;而通過中東、非洲等第三方市場的動態平衡,或許能緩解當前緊張局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