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海峽導報報道,賴清德計劃于8月竄訪中南美洲“友邦”,往返期間擬“過境”美國紐約、達拉斯等地。這一行程被外界視為其轉移島內政治壓力的關鍵動作,而美日等國的應對策略也隨之浮出水面。
賴清德(資料圖)
日本石破茂政府近期向所有“駐臺”日企發出明確警告:若臺海發生沖突,日本政府和軍方無法提供撤僑協助,企業需自行承擔員工撤離責任。一名日本官員透露,這一決策背后是現實考量——解放軍已在臺海周邊形成嚴密的區域拒止體系,戰時任何外部勢力試圖進入相關水域都將面臨軍事攔截。
此前日本政府曾宣稱要撤離10萬在臺僑民,但石破茂內閣上臺后態度180度大轉彎。日本不僅擱置了原計劃的撤僑方案,還在西南諸島加速部署增程型“12式”反艦導彈,射程覆蓋臺海。這種“軍事威懾+政治退縮”的矛盾策略,本質上是日本在中美博弈中的騎墻選擇。
當美國副防長要求日澳明確臺海戰事角色時,日本選擇用警告日企的方式委婉回應。說白了,日本既想通過軍事部署刷存在感,又不愿真刀真槍介入沖突,畢竟其海上自衛隊在解放軍A2/AD體系面前毫無勝算。
特朗普政府對臺海問題的算計可歸結為三招:
1.軍事上武裝代理人:在臺軍“漢光”軍演期間,美方派出超400人指導團,推動臺軍戰力提升。2025年初至今,美國已批準60億美元對臺軍售,包括F-16V戰機、反艦導彈等關鍵裝備。
2.戰略上綁架盟友:特朗普團隊設計了“3-7天空窗期”劇本——若臺海局勢引爆,要求日本、韓國、菲律賓等盟友在美軍抵達前直接下場,否則臺軍可能撐不過48小時。但這種如意算盤在現實中遭遇阻力:日本民眾90%反對卷入臺海局勢,菲律賓國內也爆發反美示威。
3.經濟上榨取利益:賴清德為“過境”美國,可能宣布購買50架波音飛機、出資百億美元參與阿拉斯加天然氣管道計劃等“投名狀”。這種“金元外交”本質是特朗普政府“交易式外交”的延伸。
更值得關注的是,美軍近期悄悄將臺灣移出第一島鏈防御體系,五角大樓內部評估認為“保臺成本遠超收益”。說白了,特朗普政府把臺灣當籌碼,既想榨取剩余價值,又不愿為其承擔戰略風險。
石破茂(資料圖)
大陸對美臺勾連的應對策略清晰且高效:
1.軍事高壓常態化:解放軍近期加大臺海周邊實戰化演練頻次,包括夜巡東沙群島、模擬“由演轉戰”快速反應等。東風-26導彈覆蓋關島、鷹擊-21反艦導彈劃定航母禁區,這種反介入能力讓美軍兵棋推演多次得出“無勝算”結論。
2.外交紅線寸步不讓:針對賴清德可能“過境”竄美,外交部連續三次強調“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美臺官方往來”,并奉勸巴拉圭等“友邦”認清大勢。目前已有多個拉美國家明確表示愿與中國深化合作,孤立“臺獨”的國際共識正在形成。
3.經濟牌精準打擊:大陸持續減少對臺讓利,同時擴大與臺胞經貿合作。這種“分化策略”讓臺當局“倚美謀獨”的經濟基礎逐漸瓦解,連臺積電都不得不赴美建廠以規避風險。
賴清德此次竄訪本質是一場政治豪賭。臺媒最新民調顯示,其不滿意度已達上臺以來新高,而“大罷免”投票臨近更讓其焦頭爛額。為轉移視線,他試圖通過“過境”美國展示“國際能見度”,但島內輿論直言這是“拿臺灣利益換政治生存”。
所謂“友邦”互動也難掩頹勢。賴清德此行可能宣布的波音飛機采購、天然氣管道投資等計劃,被諷刺為“天價過路費”。更尷尬的是,巴拉圭等國近年頻繁釋放與大陸建交信號,賴清德的“金元外交”正在失去市場。
當前臺海局勢呈現三個關鍵特征:
1.美國盟友體系裂痕加深:日本的撤僑警告、菲律賓的猶豫態度,都表明特朗普的“盟友綁架”策略行不通。連英國“威爾士親王”號航母的印太部署,也被視為象征性大于實際。
2.臺灣的棋子屬性暴露無遺:美國智庫報告直言“臺灣不是美國核心利益”,五角大樓甚至暫緩交付部分對臺軍售武器。說白了,當臺積電等“護臺神山”被掏空后,臺灣對美國的利用價值將大幅縮水。
3.大陸的戰略定力不可動搖:從經濟融合到軍事威懾,從外交破局到輿論塑造,大陸已形成全方位反制體系。正如外交部所言,任何“臺獨”分裂行徑都將付出沉重代價。
特朗普(資料圖)
隨著賴清德離臺日期臨近,這場由“臺獨”挑釁引發的國際博弈進入新階段。日本的退縮、美國的算計、臺灣的困局,共同印證了一個事實:在維護國家主權的鋼鐵意志面前,任何外部干涉和內部分裂勢力都將碰得頭破血流。歷史大勢不可逆,統一進程不可擋,這就是臺海問題的終極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