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環球網報道,美聯社與NORC公共事務研究中心聯合發布的最新民調顯示,特朗普執政滿半年之際,支持率僅24%,創下近幾任美國總統同期最低紀錄。這一數據背后,是其執政半年來在經濟、移民、外交等多領域的政策爭議,以及個人形象的持續下滑。
從經濟政策看,特朗普主打的“美國優先”策略正遭遇現實阻力。他推行的關稅政策雖被白宮稱為“保護制造業、重塑供應鏈安全”的必要手段,卻讓美國企業叫苦不迭。半導體工業協會7月上旬發布報告指出,新關稅嚴重擾亂芯片制造鏈條,推高生產成本,直接削弱美國企業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英特爾、蘋果、高通等科技巨頭更直接向白宮遞交書面抗議,要求重新評估政策。
特朗普(資料圖)
消費者技術協會則警告,關稅成本最終會轉嫁到終端消費者身上,彭博社經濟研究團隊預測,若政策全面實施,2025年下半年美國消費者平均每月得多掏約27億美元,全年累計多支出超320億美元。這種“企業受損、民眾買單”的局面,讓原本支持“制造業回流”的工人群體也產生動搖——畢竟,錢包癟了比口號更實在。
移民政策的爭議同樣尖銳。特朗普政府推出的限制特定國家移民措施,被批帶有明顯種族歧視色彩。政策實施后,大量非法移民家庭被拆散,兒童被安置在條件惡劣的拘留中心的畫面在社交媒體廣泛傳播,引發公眾對政策合法性和道德性的強烈質疑。更關鍵的是,美國多元文化的社會特征本是其“移民國家”身份的核心,但特朗普的政策破壞了這一傳統,導致社會凝聚力下降。亞特蘭大郊區29歲的物流經理蘭登·林德默曾是特朗普的三次投票者,如今坦言:“我理解控制非法移民的必要性,但拆散家庭的做法太極端,這和‘讓美國再次偉大’的承諾背道而馳。”
政治極化則讓特朗普陷入“自己人也不買賬”的尷尬境地。他力推的“大而美”法案高度體現共和黨傾向,卻大幅削減醫療補助,直接否定“奧巴馬醫改”成果。法案從提出到通過全程充滿黨派對抗,不僅沒彌合分歧,反而加深了政治裂痕。民主黨受訪者和約半數獨立人士普遍認為政策加劇了貧富差距,損害底層利益;就連部分共和黨人也私下表示“沒看到政策對普通人的實際好處”。這種黨內外的雙重否定,讓特朗普的政策推行阻力倍增。
特朗普(資料圖)
健康問題也成了輿論關注的焦點。7月17日白宮公布的健康報告顯示特朗普患“靜脈疾病”,但未詳細說明檢測機構、內容和標準。此前4月白宮稱其“認知測試滿分”,同樣未公開具體信息。而社交媒體上,特朗普登機時腳步踉蹌、手背淤青的照片被大量轉發,對比他曾諷刺拜登“年老力衰”的畫面,公眾對其執政能力的擔憂從政策層面蔓延到個人狀態。“一個連自己健康都管理不好的人,如何管理國家?”這樣的質疑聲在網絡評論區屢見不鮮。
外交領域的挫折更讓特朗普的“強硬形象”打了折扣。他曾在競選時宣稱“24小時內結束俄烏沖突”,但7月初提出的“軍事援助換談判”方案,被澤連斯基直言“不現實”,俄羅斯也明確拒絕“附帶援助的停火提議”。美國在俄烏問題上的主導地位因此動搖,特朗普“談判大師”的人設逐漸崩塌。北約峰會上的表現更糟:特朗普以“歐洲搭美國便車太久”為由,拒絕簽署“對烏長期支持”聲明,引發德國總理朔爾茨公開批評“削弱聯盟”,法國總統馬克龍則喊出“戰略自主”。波蘭、立陶宛等東歐國家也開始擔憂:“如果美國真撤軍,誰來保護我們?”曾經被視為“美國后院”的歐洲,正逐漸與美國保持距離。
特朗普(資料圖)
最致命的或許是“愛潑斯坦門”舊案的發酵。這位涉嫌性犯罪的美國富商生前與大量政商名流交往密切,在獄中死亡被判定為“自殺”。特朗普曾公開承認與愛潑斯坦相識,但政府始終未正面回應民主黨要求公布“相關名單”的呼吁。部分MAGA支持者開始質疑:“當初說要讓‘深層政府’透明,怎么這事就裝聾作啞?”這種對“反腐承諾”的懷疑,動搖的是其最核心的選民基礎——那些相信他能“打破舊秩序”的支持者。
從經濟到移民,從政治到外交,再到個人健康和舊案危機,特朗普執政半年來面臨的挑戰環環相扣。支持率跌至24%的背后,是民眾對其政策效果、執政能力和道德形象的全面失望。如果無法有效回應這些關切,調整政策方向,修復與選民的信任,這位曾以“強硬”著稱的前總統,未來執政之路只會更加艱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