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后第二十七屆參議院選舉剖評之四
◆《日本華僑報》總主筆 蔣豐
在國際政治經濟格局風云變幻的當下,日本政局在參議院選舉后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動蕩,這一動蕩如同投入平靜湖面的巨石,激起的漣漪正不斷向外擴散,對正在進行的日美貿易談判肯定會產生顯著且復雜的影響。而日本首相石破茂在這內憂外患的局勢下,其在對美關稅問題上的強硬立場也面臨著嚴峻的考驗與艱難的抉擇。
日本執政聯盟在參議院選舉中失利,導致自民黨和公明黨喪失多數席位優勢,這一局面猶如大廈失去了堅固的基石,直接削弱了石破茂政府在日美貿易談判中的政治資本。在正常的政治生態下,執政黨憑借多數席位能夠在國內政策制定和國際談判中占據主導地位,以強硬的姿態維護國家利益。然而,如今石破茂政府卻陷入了尷尬的境地,政府的法案需要依賴在野黨的支持才能夠通過。特別是在農業和汽車等敏感領域,這些領域不僅關乎日本的經濟命脈,更是政治博弈的關鍵戰場。在野黨為了自身利益和政治訴求,必然會在這些領域對政府施壓,使得石破茂政府在貿易談判中的政策空間被大幅壓縮。政府難以在談判中形成統一的、強硬的立場,只能在不同利益集團的訴求中尋找平衡,這無疑讓日本在日美貿易談判中處于被動地位。
從國內政治層面來看,石破茂面臨著巨大的壓力,這迫使他必須在日美貿易談判中維護農業利益集團。農民作為自民黨的核心票倉,其支持對于石破茂政權的穩固至關重要。美國要求日本擴大農產品采購,這一要求如同懸在石破茂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直接沖擊著日本的農村選民基礎。為了回應國內民意,鞏固黨內保守派的支持,石破茂多次強調“絕不會犧牲農業”,并指責美國“反復無常”。這種強硬表態并非僅僅是出于政治作秀,而是石破茂在復雜國內政治局勢下的一種必要手段。如果他在農業問題上輕易妥協,將失去農民的支持,進而導致自民黨在選舉中失利,政權也將岌岌可危。因此,在國內政治壓力的驅動下,石破茂不得不在對美貿易談判中展現出強硬的姿態。
經濟現實與美國施壓下的艱難抉擇。必須指出,現實的經濟狀況和美國的施壓卻讓石破茂的強硬立場面臨著雙重擠壓。汽車產業作為日本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占日本對美出口總額的34%。如果美國對日本汽車征收25%的關稅生效,日本經濟將遭受重創,可能損失高達13萬億日元,名義GDP下降超過2%。與此同時,美國在半導體材料、稀土等領域對日本的依賴度較低,這使得日本在貿易談判中的反制空間非常有限。美國手中握有汽車關稅這張“王牌”,而日本卻缺乏有效的反制手段,這種結構性劣勢讓石破茂政府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在這種情況下,石破茂政府很可能會采取“分階段妥協”的策略。在汽車關稅問題上,爭取豁免期限,為日本汽車產業爭取調整和轉型的時間;同時,擴大美國農產品采購,以滿足美國的部分要求;并參股美國阿拉斯加液化天然氣的項目等,以換取美國在貿易談判中的有限讓步。這種妥協策略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日本面臨的經濟壓力,但也會讓日本在貿易談判中失去更多的利益。
當前,石破茂的支持率已跌至20%左右,黨內倒閣聲浪高漲。日美貿易談判的結果對于石破茂政權的存續至關重要。如果談判破裂,導致日本經濟進一步惡化,石破茂將面臨更大的政治危機,其政權可能難以為繼。因此,石破茂的強硬表態更多地應該被看作是一種選舉策略,是為了在談判中爭取更有利的地位和國內民眾的支持。在實質性的談判過程中,讓步或許難以避免。但石破茂也會盡可能地將調整責任轉移到下一任內閣,以此來維護自己的政治生存空間。他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在維護國家利益和保障政權穩定之間找到一個微妙的平衡點。
日本政局的動蕩為日美貿易談判增添了諸多變數,石破茂在對美關稅問題上的強硬立場也面臨著內外的雙重挑戰。在復雜的政治經濟形勢下,石破茂政府需要在妥協與堅守之間做出艱難的抉擇,而這一抉擇不僅將影響日美貿易談判的走向,也將決定石破茂政權的命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