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宣懷是公認的第一個全國首富,他是官商資本的代表,第一代買辦代表,其在位期間,一度左右滿清政局。滿清的遺老遺少一度認為大清失天下就是因為革命黨與盛宣懷。
盛宣懷字杏蓀,秀才出身,官辦商人、買辦,洋務派代表人物,政治家、后世稱他為“中國實業(yè)之父”“中國商父”“中國高等教育之父”。
盛宣懷依靠李鴻章發(fā)家,同治九年入李鴻章幕府。在李鴻章死后又投靠袁世凱,可以說,袁世凱在政治上投機很準,先后任天津海關道、大常寺少卿、會辦商務大臣、在宣統(tǒng)年間出任郵傳部尚書等職。但又因推行鐵路國有政策,激起四川保路風潮,被清廷革職“永不敘用”,又加上袁世凱被罷黜,不得不曾出走日本,在日本期間給他的最大啟發(fā)就是日本富豪的財產分配方式。袁世凱成為總統(tǒng)后,盛宣懷回到上海經商。
盛宣懷參與創(chuàng)辦中國第一個大型民用航運業(yè)輪船招商局,主持近現代企業(yè)的創(chuàng)辦,創(chuàng)辦了大量的中國第一,其中包括,中國第一家電信企業(yè)天津電報局、第一家內河航運公司山東內河小火輪航運公司、國內第一條南北干線盧漢鐵路、第一家國人自辦的中國通商銀行、第一個鋼鐵聯合企業(yè)漢冶萍煤鐵廠礦公司、第一個理工科大學北洋大學堂(天津大學),以及湖北煤鐵開采總局、華盛紡織總廠和南洋公學(今交通大學)等。
他通過辦洋務大事而成為全國首富,有人估稱他的財產達白銀2000萬兩,這2000萬兩根據《辛丑條約》賠款推算,當時據1901年簽訂的《辛丑條約》規(guī)定,法國分得賠款本息總額為1億5471萬兩,折合1億1479萬美元,兩千萬兩白銀差不多約相當于1487萬美元。這在當時絕對是一筆巨款。
在1916年,盛宣懷臨終病危的時候,他在李鴻章之子李經方幫助下,統(tǒng)計出明星遺產為1349萬兩,除了償款及各種耗費外,實際為1160萬,盛宣懷心里很清楚,他死以后,他的財產必然被各方大佬所覬覦,說不好就會被掛瓜分干干凈凈,為避免這種情況的發(fā)生,盛宣懷提早地做好了遺產的分配,而且為了防止子孫敗將,盛宣懷的遺產分配方式是:“財產分利不分本”。又建立起類似于范仲淹“義莊”的信托機構,就是財產一半成立家族基金設立愚齋義莊,其余一半分掉。再就是財產交給專門的機構打理,各產業(yè)所產生的利益分成兩股一股分給五房的子孫,女兒沒有。
盛宣懷告誡子孫,只有遵照他的要求做人才可以守住財富,否則的話不出20年盛家就會走向沒落。盛宣懷自然是希望將家產一直延續(xù)下去,但讓盛宣懷想不到是,在周密的規(guī)劃也經不起子孫敗家,最后不過十年,盛家就一敗涂地。實際問題就在于,在那個尚沒有法律約束慈善信托機構的年代,沒有保駕護航的愚齋義莊注定是走不遠的。
1916年4月24號,72歲的盛宣懷辭世了,他病逝于上海靜安寺路的盛公館里。盛宣懷先后有三任妻子,先后給給他生下八個兒子,長子盛昌頤,次子盛和頤,三子盛同頤與八子盛鈞頤都早殤。四子盛恩頤,五子盛重頤,六子盛泰頤,七子盛升頤。還有八個女兒。
盛家老大這一支倒是不敗家,但是運氣不好。到了長孫盛毓常這一輩,拿到遺產后,就開始蓋房子,在上海閘北區(qū)烏鎮(zhèn)路自家的空地上蓋360棟石庫門房子,但他不賣,只出租收租金。但后來日本入侵,房子基本上都遭遇了猛烈炮火,360棟最后只剩下20棟,損失慘重。
盛毓常還繼承了很多祖父的古董,字畫有數百件,后來把這些收藏品帶到日本名古屋搞展覽。但因“七七事變”爆發(fā),抗戰(zhàn)全面開始,他無法前往日本。在日本的宋治鈞就把寄存在一個叫龍名館的旅館,自己趕緊回到上海。從此這批珍貴的文物就下落不明,實際上就是被日本財閥給貪了。
盛家老四盛恩頤,出了名的“賭”,最后賭到一夜之間輸掉北京路黃河路上的100多棟房子給浙江督軍盧永祥的兒子盧筱嘉。上海進口德國奔馳第一輛就是他買的,還給自己設計了一個獨特的車牌4444,因為他排行老四。給每房姨太太都配了一棟花園洋房和一輛進口轎車,外加一堆傭人。抗戰(zhàn)勝利后,盛老四已經沒有多少錢揮霍了,兒子盛毓郵,盛毓度都外出打拼,從零開始。解放后,盛老四完全蛻變成了一個普通人,1958年因中風去世。盛老五盛重頤得不問官場,用心打理自己的生意,但因經營不善幾乎賠掉了所有家當。至于其他幾家最后也是歸于平凡。
盛宣懷的夫人莊氏死了之后,盛家的知名敗家子盛恩頤就把自己的那部分財產給花光,然后就打起義莊的主意。很快在盛恩頤的慫恿下,盛家兄弟提出了平分義莊財產的要求,盛家的女兒盛愛頤等也加入了搶奪遺產的行列,甚至為了分得遺產,將哥哥們告上了法庭。在1927年,也就是盛宣懷掛掉11年,其資金由6成家族均分,其余4國民政府當保護費收了。
就這樣,到了民國快結束的時候,盛家后人敗光的敗光,潦倒的潦倒,那盛恩頤就是個典型,抗戰(zhàn)勝利后,他連一張公園門票都買不起,最后死在了自家宅子的門房里。
關于是否應該給子孫留遺產,林則徐曾經有過一番經典的論述,他說:“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么,愚而多財, 益增其過”。林則徐是明白人,可惜呢,作為晚清第一首富的盛宣懷卻沒能讀懂林則徐的這段話,在遺產分配上犯了大錯,致使自己子女的生活過得是一塌糊涂。
我是清水阿嬌,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