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旭東在店里忙碌
掃碼看視頻
進入伏天,蘭州烈日炎炎,讀者大道被烤得熱氣騰騰,南河新村小區附近樹葉卷曲,成豐肥腸面門口卻排著一條長長的隊伍。
“光頭哥,今天的肥腸燉得透!”排在隊尾的張師傅扯著嗓子喊,手中攥著剛從隔壁小賣部買的冰鎮黃河啤酒。取飯口的成旭東聞聲抬頭,光頭上沁著的汗珠順著臉頰滑落,他用一口地道的蘭州話回應:“張哥你鼻子比警犬還靈!今早四點就下鍋燉了,保準爛乎!”說話間,他手中的銅勺不停,往青花瓷碗里舀湯的動作嫻熟,總是不多不少。
光頭老板的“干散人”性子
成旭東的光頭在正午陽光下格外耀眼,這發型自他四十歲起就沒再變過,他總說“省事兒”。街坊四鄰親切地稱他為“蘭州肥腸界的向日葵”,因為無論多忙,他光頭上的笑容始終朝著食客。
1974年出生的成旭東,骨子里透著蘭州人的直爽。小時候住在靜寧路的四合院,他就愛蹲在灶臺邊看奶奶做漿水面,拿著小鐵勺模仿攪鍋。五年級時學校的勞動技能大賽,別的孩子帶針線包縫布娃娃,他卻背著小煤爐,用媽媽給的五塊錢買面粉和韭菜,烙出的韭菜合子酥脆掉渣,評委老師直夸他是做吃食的料。
這份對吃食的執著,演變成成旭東“干散人”的性子。2016年面館剛開時,金雁花園不足三十平方米的門面房沒暖氣,冬天他每天凌晨三點起來生煤爐,就怕面板凍硬拉不出勻稱的毛細。有一次大雪封路,進貨車沒到,臨近飯點,他對著二十多個排隊的食客鞠躬道歉:“對不住各位,今天面不新鮮,明天來我多給加兩勺肥腸!”
如今面館有六十多平方米,墻上掛著冬天特意請人拍的蘭州水車園和中山橋風景照。外地游客詢問時,他能放下湯勺講上半小時,還會說:“您看這中山橋,光緒年間就有了,德國人修的鐵橋現在還立在黃河上呢!咱這肥腸面,老手藝也得站得住腳!”
一碗肥腸面里的蘭州味
中午十二點,拉面師傅馬師傅的胳膊揮動如風車。大寬面要拉得像褲帶,甩在案板上啪啪作響;毛細細如發絲,抓在手里能透光;二柱子則棱骨分明,咬起來嚼勁十足。馬師傅是成旭東的遠房表哥,兩人配合默契。馬師傅把拉好的面扔進滾水,面撈進碗里,成旭東就開始配湯,一勺牛骨湯打底,半勺鹵肥腸老湯,再撒上蒜苗、香菜和特制油潑紅辣椒,香氣能飄到街對面的公交站。
“好多人以為蘭州只有牛肉面,其實咱肥腸面才是老祖宗!”成旭東邊舀肥腸邊和食客聊,“早年間黃河邊拉纖的漢子就愛吃這口,肥腸耐餓,湯里帶油花兒,喝下去抗凍!”這話不假,成旭東的爺爺當年在中山橋附近擺過小面攤,專做肥腸面。只是爺爺過世早,手藝沒傳下來,他就靠著奶奶的零碎記憶琢磨。光是洗肥腸,他就試了二十多種方法,先用面粉搓去黏液,再用白醋泡去腥味,最后用花椒水焯三遍,直到肥腸內壁有淡淡的花椒香才算合格。
成旭東的媳婦徐麗萍每天凌晨四點起來洗肥腸,一洗就是兩小時。有一次她發現送來的肥腸邊緣發黑,立刻給經銷商退貨,自己騎車跑了三家菜市場補上新鮮的。她說:“咱做吃食的,良心比啥都重要。旭東常說,食客的嘴是秤,稱得出你用了多少心。”
關了機電鋪子 開起肥腸面館
成旭東的創業路并非一帆風順。二十歲出頭,他在機電市場當學徒,跟著師父修電機,后來自己開了小鋪子,卻總覺得心里空落落的。“夜里關了店門,聞著隔壁面館飄來的香味,就想起奶奶做的肥腸面。”
2016年開春,成旭東盤出機電鋪子,拿著五萬塊在金雁花園租了小門面。第一天開張,他和媳婦從早上七點忙到下午兩點,才賣出去十七碗面。一位老爺子說面還行,湯差點。當晚他就買了二十斤牛骨燉了一夜,第二天請老爺子再來,老爺子連湯都喝光了。
那兩年日子緊巴,冬天沒暖氣,媳婦手凍裂了還在揉面;夏天沒空調,成旭東光頭上滿是汗滴子。最難時,兩人三天沒吃肉,就靠咸菜就饅頭。但每天關門前,成旭東都會把剩下的肥腸打包送給隔壁收廢品的老張。他說:“都是好東西,扔了可惜。”
2019年,轉機出現,兒子小成從烹飪學校畢業。小成從小在面館長大,放學就幫忙,學技能時選了烹飪專業。他拿著畢業證帶回了自己配的鹵料,里面有當歸、黃芪等蘭州本地藥材,鹵出的肥腸帶著回甘。從那以后,面館專做肥腸面。小成拉面手藝青出于藍,能拉出三四種花樣,“蕎麥棱”更是一絕,面身有棱有角,裹著湯汁特別香。老食客說:“你們家這面,吃出了三代人的味道。”
“不急,慢慢來,好手藝得熬”
2024年冬天,成旭東決定搬店。店面房租漲了三成,且老食客抱怨停車不便。他騎著電動車在城關區轉了半個月,選中了讀者大道的鋪子。這里離公交站近,門口能停電動車,斜對面就是菜市場,能買到新鮮蒜苗和香菜。
搬店那天,二十多個老食客自發來幫忙。張師傅扛著最重的面案,喘著氣說:“你搬到哪兒,我追到哪兒!”一位住在七里河區的阿姨轉了三趟公交送來自己寫的字:一碗肥腸面,半城蘭州香。
新店開張,成旭東掛起請書法家寫的新招牌“成豐肥腸面”。上午十點開門,十一點顧客就排起了隊。小成在收銀臺前站得筆直,媳婦在后廚笑得合不攏嘴,成旭東依舊在取飯口,光頭上汗珠閃閃。穿校服的小姑娘來買面,成旭東認出是以前鄰居家的孩子,接過錢多舀了兩勺肥腸:“告訴你媽,咱店的辣椒還是老方子,香得很!”
現在,面館每天能賣出兩袋面,一百多斤肥腸。兒子小成在抖音開賬號拍拉面視頻,好幾條點贊過萬。外地網友留言想來嘗嘗,成旭東讓兒子回復:“隨時來,管夠!”
傍晚收攤,一家三口坐在店門口的小馬扎上分吃一碗炒面片。兒子說:“爸,等我再練兩年,咱去市區其他地方開分店!”成旭東沒說話,給兒子碗里夾了塊肉。媳婦笑著說:“不急,慢慢來,好手藝得熬。”
街燈亮起,照在成豐肥腸面的招牌上,也照在一家三口的笑臉上。晚風里飄著淡淡的肥腸香,混著蘭州夜晚的涼爽,仿佛訴說著:有些味道,會跟著一座城、一家人,慢慢走下去,成為歲月里最溫暖的煙火。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孫建榮 文/圖
責任編輯:馬和相
來源:蘭州晚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