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凝媽悟語
偶然看到一個觀點,認為很多孩子學習動力不足,是因為童年太富裕,是父母給的太多。
深以為然!
現在很多孩子不知道為什么學習,很少主動去學,而是被父母催著、要求著去學。
到了學習的時間,看視頻看不夠、玩玩具沒過癮,都成為不能立即去學習的理由。學習起來,也像是給父母學的,學一會兒就開小差,一遇到小困難就說不會做想放棄。
回想以前,卻是另一番景象。
父母很少催孩子學習,甚至根本不管,孩子上幾年級都不知道。放學回家,先要被攆著去勞動,干完活才能在昏暗的光線下寫作業,打著手電筒偷偷躲在被窩里看書。
物質匱乏時代,學習是孩子們主動爭取的奢侈品。
前后對比,看似矛盾的背后,是令人警醒的真相:童年的過度富裕,正在悄悄扼殺孩子們主動學習的原始渴望。
物質上太富裕
溫飽早已不是問題,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有數不清的玩具、圖書。但是,孩子們根本不知道這一切都是怎么來的,反正不需要自己付出什么勞動,就可以輕松獲得,得到是習以為常!
外界的誘惑也非常大,當孩子看到別人有什么玩具、吃了什么零食,也想擁有。父母不想讓孩子委屈和自卑,不想讓孩子覺得被別人比下去,二話不說就會滿足孩子。
父母還喜歡用物質獎勵孩子,涵蓋學習、好表現等各個方面。
跟孩子做好約定,達到目標即可獎勵。可有時候孩子急不可耐,想提前預支,父母本著信任孩子的原則欣然答應,但孩子最終卻沒有兌現當初的承諾。
孩子反復要求,父母反復滿足,時間一長,孩子就掌握了拿捏父母的方法,不再靠實實在在的努力。
有一項針對中產家庭青少年的長期研究發現,物質過度滿足與學業動機下降存在顯著關聯。這與德西效應完美契合:過度的外部獎勵會削弱行為本身的內在動機。
當孩子習慣于想要即得,就更難理解努力和回報之間的深層聯系,對需要長期堅持獲得的活動興趣索然。
有家長坦言:“孩子覺得讀書是為我們讀的,因為他想要的東西,不讀書我們最終也會買給他。”
當物質唾手可得,學習行為就容易被異化為換取獎勵的“交易”,而非源于好奇或成就感的自發追求。
學習資源太富裕
現在學習內容比以前要豐富,但孩子們卻越來越不愛思考了!
不是因為孩子變笨,而是孩子可以調用的工具、資源太多了。
現在的父母受教育水平整體上比上一代高很多,能順利幫孩子排憂解難。孩子一遇到不懂的問題,父母就趕緊過來指導。
孩子雖然不害怕解決難題了,但是一遇到難題就想求助父母,而不是自己多花一些時間思考。
現在網絡上也有大量的學習視頻,還有學習機,再加上AI,資源實在是太豐富。孩子有不懂的問題,直接問一問,比思考來的可要快速。
造成的結果是,孩子往往不會舉一反三,題目稍微變換一下條件或說法,就不知道該怎么解決,學了跟沒學一樣。
但是寫作業的時候有人幫,考試的時候還會有人幫嗎?
考試成績屢戰屢差,孩子的自信心受挫,對學習就提不起精神,認為“我不行”。
國內外多項研究認為:過度依賴電子設備即時獲取答案,會顯著削弱學生的專注力、深度思考能力和記憶保持率。
大腦本身就是懶家伙,喜歡拈輕怕重,當習慣了拿來主義,自身的分析、推理、整合能力就得不到充分的鍛煉。
現有條件下,激發孩子學習動力的思考
物質條件好,是好事,不能讓孩子沒苦硬吃,但也不要過度滿足,而是適當給予。
衣服、玩具、書籍,夠用就行。衣服穿小了或破了再添加,玩具沒必要不買,書看完了再買。不要滿足虛榮心,源源不斷地提供給孩子。
和孩子一起制定的原則要嚴格執行,沒有浮動的余地。非必需品的獲取,應該和孩子持續努力、深度探索掛鉤。這不是吝嗇,而是讓孩子體驗“目標-努力-達成-獲得”的正向循環。
給孩子分配家務,鼓勵孩子參與社區服務,或集體公益,讓他們親身感受勞動創造價值的艱辛和喜悅。這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物質的來之不易。
好的學習工具和資源,是把雙刃劍,為孩子的學習帶來便利,使學習更加高效。但如果不加節制的濫用,就會破壞孩子應有的思考力。
要讓孩子刻意思考,走一遍思考流程,實在沒有思路時才求助。
比如遇到難題時,要讀題3遍,圈畫關鍵詞,找出解決的問題,涉及到哪些知識點,需要哪些條件,寫出思路,嘗試解答。之后才發起求助,問家長或問媒介。這樣培養是解題策略而不是答案依賴。
求助時,也不是單純為了獲取答案,而是驗證自己的思路、拓展知識背景,學會一種新的思維方式。
這樣培養是解題策略而不是答案依賴。
平時要多鼓勵孩子當小老師講題,利用輸出的方式強制大腦進行組織和思考,抵抗思維惰性。
當我們不再替孩子思考,而是智慧的引導,就能讓孩子學會“如何學習”,而不是具體會做某一道題。
當孩子通過自己的思考解決了問題,那份源自內在的成就感,才是驅動學習最持久、最強大的引擎。
真正的教育富足,不在于物質堆砌或為孩子掃清一切障礙,而在于點燃孩子的好奇心和成就感。
物質的節制、工具的審慎使用,也不是剝奪,而是為孩子騰出空間,讓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和大腦去創造和思考。
童年需要足夠的養分,但也需要適度的貧瘠,來激發內在動力。
當我們從過度給予轉向賦能引導,孩子才能找回學習最本源的內在驅動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