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下單前,我哪怕看一眼企查查,也不會踩這坑了!”
暑期是旅拍行業的旺季,朋友圈里曬旅行美照的人多了,可最近浙江杭州的李女士卻犯了愁——她一個月前在某知名網紅旅拍機構預付了7800元拍攝套餐費,結果上周到店取片時,發現門店已人去樓空,客服電話打不通了。和李女士一樣遭遇的消費者有200多人,涉及金額超百萬元。
這并非孤例。近年來,從婚紗攝影到親子跟拍,從旅拍寫真到“打卡式”旅攝服務,“先付定金后拍攝取片”的預付模式在旅拍行業大行其道。商家以“套餐優惠”“限時折扣”為誘餌,誘導消費者一次性支付數千元甚至上萬元;而一旦資金鏈斷裂、商家跑路,消費者往往面臨“錢貨兩空”的困境。更棘手的是,這類糾紛常因合同模糊、證據不足、維權成本高,陷入“投訴無門”的僵局。
旅拍行業的預付消費為何成了“風險災區”?
據業內人士分析,其一,旅拍服務鏈條長、資金沉淀久。不同于超市充值卡,旅拍服務往往涉及前期溝通、拍攝檔期、后期修圖等多個環節,資金從預付到實際服務可能間隔數月,商家有充足時間挪用資金;其二,信息高度不對稱。消費者難以知曉商家的真實經營狀況——是靠自有資金運營,還是靠“拆東墻補西墻”維持?是否存在多起未披露的投訴?這些關鍵信息,普通消費者根本無從掌握;其三,行業準入門檻低。開一家旅拍工作室,可能只需租間工作室、買幾臺相機,無需嚴格的資質審核,一旦經營不善,卷款跑路的成本低、收益高。
要破解這一困局,除了強化商家誠信意識,更需要構建“事前預警—事中監管—事后維權”的全鏈條保護機制。
其中,企業信用大數據工具的應用,或許能成為破解信息不對稱的關鍵抓手。以企查查等企業信用平臺為例,消費者在選擇旅拍機構前,只需輸入商家名稱,就能一鍵獲取企業工商信息、經營異常記錄、司法涉訴情況、行政處罰歷史,甚至關聯風險(如股東失信、關聯企業倒閉)等關鍵信息。
比如李女士選擇的商家,若她提前在企查查上查詢,可能會發現該企業半年前法定代表人上千萬股權已被法院凍結。這些信息足以讓消費者對商家的信用狀況“心中有數”,避免盲目預付。
對監管部門而言,企業信用大數據更是動態監測的“千里眼”。通過接入企查查等平臺的實時數據,監管部門可建立“風險預警模型”:當某旅拍企業的投訴量短期內激增、關聯企業出現異常、或資金賬戶流水異常(如集中轉入后分散轉出),系統自動觸發預警,提示監管部門介入調查。此前某地曾發生連鎖攝影機構跑路事件,事后調查發現,其關聯企業早在半年前就出現“社保繳納人數驟降”“稅務申報異常”等信號,若當時能通過信用數據及時捕捉,或許能提前阻斷風險。
當然,技術工具只是輔助,核心仍需制度兜底。一方面,應強制要求旅拍行業實行“資金托管”——消費者預付的費用由銀行或第三方支付機構托管,商家按實際服務進度分批劃轉,杜絕“一收了之”的資金池模式;另一方面,需完善合同示范文本,明確套餐包含的具體服務(如拍攝時長、精修張數、服裝道具)、違約條款(如延遲交付的賠償標準)、退費規則(如未拍攝部分的退款比例),避免“霸王條款”侵害消費者權益。
從“預付卡跑路”到“旅拍陷阱”,預付消費的風險從未消失,只是換了“馬甲”。要讓消費者敢消費、愿消費,必須織密“信用監管+技術賦能”的防護網。當企查查等工具成為消費者的“避坑指南”、監管部門的“預警雷達”,當每一筆預付資金都能被追蹤、每一份合同都能被約束,消費者才能真正告別“交錢容易退款難”的困局,讓旅拍等美好消費,真正成為“安心消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