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大暑出三象,遍地起墳頭”,今日大暑,指的哪三象?有啥說法?趕緊了解一下吧。
“大暑不可避,微涼安所尋”,時間過得真快,今日7月22日就是大暑節氣開始的日子。大暑,二十四節氣中第12個節氣,夏季第六個也是最后一個節氣,其往往處于中伏前后,天氣處于一年最熱的時段,大暑的到來標志著一年之中最為炎熱的天氣正式開始。關于“大暑”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有著明確的解釋: “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大暑的“暑”和小暑一樣都有著炎熱之意,但此時天氣會更加炎熱,熱氣更是達到了一年中的高峰,故而得名“大暑”。
《冠子·環流篇》有云:“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古代雖說沒有先進的儀器觀測宇宙,但古人通過觀察日月星辰的律動發現,在不同的季節或節氣,北斗七星的指向會有所變化,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地支“未位”時,就是大暑節氣到來的日子。但對于現代來說,判斷節氣的方法已經變為觀察太陽在黃經上的度數變化,即每一個節氣分別相應于地球在黃道上每運行15度所到達的位置,當太陽運行至黃經120度,就是大暑開始的日子。
大暑節氣是夏季最后一個節氣,但為什么天氣會如此炎熱?這是因為大暑期間,太陽直射點雖已越過北回歸線并開始南移,但北半球接收的太陽輻射仍處于全年最高水平。并且,進入大暑后,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勢力已經達到鼎盛,其中心位置開始穩定控制我國長江中下游至華南地區,而副熱帶高壓內部盛行下沉氣流,云量少,風速小,熱量不易擴散,這就會導致氣溫會進一步升高。
今年的大暑不一般,是一個“晚大暑”。雖說每年陽歷7月22日至24日之間就是大暑交節的時間,但受農歷“置正”的影響,大暑交節的農歷時間會有著較大的波動,對此《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也有“大暑,六月中“的說法,說的就是大暑正常農歷交節時間會在六月中旬,如果大暑交節的農歷時間在六月上旬,那么就是“早大暑”;如果大暑交節的農歷時間在六月下旬,則為“晚大暑”。今年大暑交節的農歷時間為六月二十八,很明顯,這是六月下旬的時間,因此今年是一個“晚大暑”。
老話說“早大暑勝似秋,晚大暑荷花枯”,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大暑交節的農歷時間在六月上旬(早大暑),那么根據古人的經驗,這預示著接下來的天氣會比較涼爽,好像秋天提前到來了一樣;相反,如果大暑交節的農歷時間在六月下旬(晚大暑),那么這預示著接下來的天氣會比較炎熱,甚至連耐熱的荷花也會因此而“枯萎”,可見這樣的天氣會非常炎熱,大家別忘了做好防暑防曬措施。當然,這里的“勝似秋”和“荷花枯”只是一個夸張的說法,只為突出大暑期間天氣“涼爽或炎熱”的氣候特點。
民間還有著“大暑出三象,遍地起墳頭”的說法,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大暑期間出現了三種天氣現象,那么預示著接下來的農作物生長會受到影響。特別在古代,民以食為天,糧食更是人們賴以生存的根本,因此大暑期間會有“燒伏香”和“送大暑船”的習俗,以此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如果因為天氣原因導致糧食減產,人們就要在炎熱的天氣中忍饑挨餓,甚至還會引發饑荒,所以民間就有了“遍地起墳頭”的說法,指的就是年景不好。
今日大暑,那么究竟指的是哪三象呢?有啥說法?下面具體了解:
第一象:持續的降雨天氣
老話說“不怕大暑晴一日,就怕大暑雨一天“,在古人看來,如果大暑當天下起了雨,那么預示著接下來的降雨天氣就會比較多,雖說大暑是一年最熱的時段之一,土壤水分揮發加速,適當的降雨能為農作物提供必要的水分,但如果遇上持續的降雨天氣,那么就會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
“大暑連天雨,秋后水滿渠”
“大暑大雨傾盆下,往后雨多沒閑暇”
“大暑雨如注,三秋水不斷”
“大暑雨落十八彎,四十五日雨常伴”
這些農諺都說明,如果大暑這天下起了雨預示之后會迎來持續的降雨天氣。大暑節氣不僅是農作物關鍵的生長期,更是早稻晚稻的“雙搶”農忙時期,如果此時遇上了持續降雨天氣,不僅會耽誤農忙的進度,更會導致土壤孔隙被水填充,農作物根系就會因缺氧無法進行正常呼吸作用,從而能量代謝受阻,導致其根系生長緩慢甚至腐爛。例如,玉米、大豆等作物在積水2至3天后,根系活力就會顯著下降,吸收水分和養分的能力隨之減弱。
而且,大暑節氣本應光照充足,但持續降雨天氣會導致云層增厚、日照時數縮短,農作物就會因光照不足而無法合成足夠的光合產物如碳水化合物,最終導致植株瘦弱、葉片發黃。同時,持續降雨帶來的高濕度環境,會削弱農作物葉片氣孔的調節功能,從而導致葉片出現病斑,加上光合面積減少,會進一步加劇減產。
第二象:涼爽天氣
老話說“大暑低三度,伏天把扇丟”、“大暑天氣涼,暑天熱難尋”,如果大暑這天出現了較為涼爽的天氣,那么這預示著接下來的天氣就會比較涼爽。雖說涼爽的天氣是人們在三伏天中最渴望的天氣,但這樣的天氣并非是一個好的年景,畢竟人們對溫度的感知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如果這時候天氣涼爽,那么人們的耐熱能力就會降低,之后如果突然遇到氣溫驟升的情況,那么人們就很很容中暑,并且大暑涼爽的天氣對農作物的生長也會造成一定的影響。
大暑節氣,大多農作物已經進入生長旺盛期,例如夏玉米、大豆等,此時農作物會利用高溫天氣加速光合作用和養分吸收。如果天氣不熱反而涼爽,那么農作物的代謝就會減緩,生長速度隨之下降,最終導致成熟期推遲,影響后續播種或收獲計劃,甚至會使農作物的成熟期推遲至秋霜來臨前。例如,水稻在灌漿期需要充足熱量積累,如果遇到溫度較低的天氣,就會導致灌漿不充分,結實率降低。
除此之外,涼爽的天氣下,農作物根系分泌的有機酸和酶活性會顯著降低,導致對土壤養分的吸收效率下降,特別是在農作物的生長旺盛期,如果遇到過于涼爽的天氣,其根系吸收氮、磷的能力就會減弱,從而導致植株早衰,這也是“該熱不熱,五谷不結”的道理。
第三象:冰雹天氣
進入大暑節氣后,由于冷暖空氣頻繁交匯,就會形成較多的極端天氣,例如冰雹天氣。像一年冰雹最多的時候就是在大暑節氣中,而且此時的冰雹顆粒也會較大。這是因為大暑時節地面受熱強烈,濕熱空氣就會迅速上升,形成垂直對流。濕熱空氣在上升過程中冷卻凝結,為冰雹形成提供源源不斷的水滴。這些水滴在低溫環境中凍結成冰晶,并通過碰撞合并形成冰雹核心,水汽的持續補充使冰雹得以不斷“生長”。并且當上升氣流速度超過冰雹下落速度時,冰雹會被反復托舉至高空,在云層中不斷翻滾、碰撞,逐漸包裹更多冰層,最終形成較大冰粒,這種“上升-下落-再上升”的循環是冰雹增大的關鍵原因。
正所謂“冰雹砸秧田,稻穗半空懸”、“冰雹砸谷穗,豐收成泡影”、“雹打花果落,一年白忙活”,從這些農諺我們就能看出,冰雹對于農作物的生長會造成阻礙。首先, 冰雹從高空急速墜落,沖擊力會比較強,甚至可直接砸傷農作物的葉片、莖稈、花朵或果實。例如,直徑3至5厘米的冰雹可使玉米莖稈折斷、果樹花朵脫落,導致糧食減產。
而且,冰雹砸傷的農作物,其光合作用會受阻,導致養分吸收和運輸能力下降,生長發育停滯。如果冰雹發生在農作物開花期或灌漿期,還會導致落花落果、籽粒不飽滿。況且,冰雹融化后,地面還會布滿雹坑,導致土壤嚴重板結,影響農作物根系呼吸和養分吸收。尤其是重雹害后,土壤板結還會導致農作物地下部分也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傷害,從而延緩恢復生長。
總之,雖說對于現代,可以更為發達,但天氣的好壞我們還是無法改變,特別對于靠天吃飯的農民來說,這些影響農作物生長的天氣都是不愿意看到的,因此我們不妨提前做好應對措施,以此應對之后突發而來的極端天氣。
今日大暑,以上提到的三種天氣現象,您那里出現了幾種呢?歡迎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