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得飛快,轉眼之間,就來到了閏六月,而此時也已經是大暑之后,當夏天的最后一個節氣過完,就會迎來秋天的第一個節氣,立秋。2025年8月7日13時51分19秒,太陽黃經精準抵達135度,立秋節氣便正式降臨。此時恰逢農歷閏六月十四,且交節時間位于午后。那么這個有什么說法呢?老話說“立秋在頭,八月逢旱,立秋在尾,八月逢涼”,2025年立秋在哪?
古人通過觀察時間,發現立秋的早晚,和八月的天氣存在很大的一個關聯,甚至還可以預測后續的旱澇,那么這個有道理嗎?我們先來說說,這些老話想要表達的一個意思。
立秋在頭,八月逢旱
意思就是立秋如果是在月頭的話,那么八月就容易帶來旱情,也就是說,溫度會比較的高,天氣會相當的炎熱,如果把一個月分為頭中尾,10天為一個等份,那么公歷的8月7日,也就屬于八月的開端階段,也就是立秋在頭,這就說明后續干旱的天氣會比較多。
立秋在尾,八月逢涼
八月原本是非常炎熱的一個階段,此時變得涼爽,那么大概率就和下雨有關,如果持續的雨水,就會帶來涼爽的天氣,也就是說,如果立秋在8月的末尾,那么天氣就會比較的涼快,但顯然,今年并不是在末尾,而是在頭,所以天氣會相當的炎熱。
那么這些劃分是否靠譜呢?在古代沒有天氣預報這些,人們只能是通過觀察氣象的規律,從而對其進行總結,而關于天氣預兆的還有“秋前北風馬上雨,秋后北風無滴水”,若立秋前刮北風,則秋后多雨;若立秋后刮北風,則可能持續干旱。
此外,還有“立秋無雨秋干熱,立秋有雨秋落落”,立秋當日的降雨成為旱澇分界線,這個也是人們為此判斷的一個依據。
從時間上來看,2025年“立秋在頭”疊加“晚立秋”,之所以,說是晚立秋,是因為它的交節時間是在下午,而在這雙重因素指向八月高溫少雨的可能性。氣象分析也進一步佐證:今年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偏北,與大陸暖高壓形成“雙高合璧”,可能導致立秋后體感溫度飆升3-5℃。
立秋有什么習俗和講究呢?
立秋,有啃秋的一個說法,而這個啃秋,就是在立秋日咬西瓜“防秋燥”,江蘇人信其防痱,浙江人佐燒酒御瘧。
此外,在這天我們當地還有貼秋膘的一個習俗,據傳清代起懸秤稱人,瘦者食肉進補,彌補“苦夏”虧空。所以在立秋的時候,我們可以給家人準備豐盛的飯菜,可以來點羊肉,或者是來點魚肉以及豬肉之類的,彌補伏天所缺失的一個營養。
根據近年紀錄顯示,晚立秋年份出現“秋老虎”的概率達70%。如2018年晚立秋(21:30),高溫持續至9月上旬;而2017年早立秋(04:01),8月中旬已轉涼。而今年是典型的晚立秋,那么在概率上來講,可能會比較的炎熱,所以大家一定要做好防暑的一個準備工作。
2025年的立秋,是在8月的7日,當“立秋在頭,八月逢旱”的諺語遇上副熱帶高壓與厄爾尼諾,這個秋天注定不尋常。
筆者認為,無論農諺能否完全應驗,防暑抗旱已成當務之急:北方需警惕干熱加速作物成熟,南方需應對“秋老虎”延長高溫。在氣候變化改寫傳統的時代,我們既要傾聽先民“一場秋雨一場寒”的樸素智慧,更需借助科學之力,為這片“立秋十天遍地黃”的土地守住豐收的希望,這樣日子才能越來越興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