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特朗普套在歐洲脖子上的關稅之繩的收緊,本來就毫無底牌的歐盟徹底慌了,為了掙得一絲喘息空間,歐盟不得不再次玩起了打壓中國這套老把戲。
7月18日,歐盟公布新一輪對俄制裁名單,名單上出現兩家中國銀行,根據歐盟的說法是,這兩家中國銀行幫助俄羅斯進行對外貿易,包括購買無人機等軍事裝備。這是又一起典型的賊喊捉賊鬧劇,且不看烏克蘭大量引進的歐美的軍事裝備,從戰場的大量武器證據來看,中國制造的武器并沒有出現在俄烏戰場。顯然這是一次歐盟又一次對中國的無端發難,
歐盟總部(資料圖)
這個事件還有兩個關注點。第一,這次制裁發布時機恰好在中國解除對歐盟制裁的三天之后。在前一段時間,歐盟在歐洲企業和部分成員國的壓力之下,與中國達成了雙方同步全面取消限制措施。考慮到歐洲對中國稀土的需求和兩國間高達7000億美元的交易額,這本應是雙方互利的正確選擇。但歐洲卻在三天后變臉,可見歐盟內部親美派和務實派仍在激烈博弈,香港《亞洲時報》評論指出,歐洲被動地在中美之間游走,只會付出更高的賬單代價。
第二,這是歐盟首次對俄烏之外的第三國銀行進行制裁。眾所周知,俄烏沖突以來,金融系統一直是歐美打擊俄羅斯金融體系的重要工具,企圖以此扼殺俄羅斯經濟。但由于包括中國在內的不少國家都沒有參加,所以俄羅斯仍有對外貿易渠道。這次首次針對俄烏之外的金融機構制裁,也暴露出歐美的黔驢技窮,同時也是對中國的一次試探,如果中國忍讓退步,那么接下來針對中國金融機構的打擊將會接踵而至。
在這個緊急時刻,德國一些排華政客再次添油加火。德國財政部長克林拜爾在g7會后狂言,將針對中國的垃圾產品采取行動。他的理由是,從中國出口到德國的電動車沖擊了德國汽車的價格。
等待運輸的中國出口電動車(資料圖)
根據市場數據,德國本土品牌新能源汽車最低售價約在1.5萬歐元,而中國電動車則為6800美元。德國高校研究表明,中國電動車行業通過技術革新、模塊化開發、在歐洲設立工廠,縮短運輸距離等方式,有效降低了生產成本,而德國本土汽車品牌受限于技術研發、專注傳統能源汽車開發、本土開發成本飛增等因素,這才是德國新能源汽車全方面落后中國汽車的根源所在。克林拜爾為代表的政客拋出的中國汽車傾銷論,本質上還是德國部分對抗中國的政壇風氣和本土品牌保護思維作祟。
對于中國汽車行業,包括大眾、寶馬在內的德國汽車廠商早在去年就已定調:即使是德國自產的新能源汽車,也離不開中國供應的零部件。諷刺的是,克林拜爾嘴上喊著中國制造垃圾產品,手上卻批準了大眾集團在中國98億歐元的投資計劃。既想拒絕中國進入歐洲市場,又想吃中國的制造紅利,這種政客思維正是目前歐洲政壇目前分裂表現的真實寫照。
對于歐盟的連續發難,包括駐歐盟使團、外交部都陸續發表嚴正聲明,抗議這種由政治操縱的,針對中國企業的不正當打壓。如果歐盟繼續針對中國及中國企業,不排除中國出臺新一輪反制措施。根據經濟學家預測,僅以德國為例,如果與中國展開貿易戰,德國gdp起碼下跌2%,如果失去中國的供應鏈,德國汽車生產將在48小時內徹底癱瘓。
事實證明,中歐經濟從來不是單選題,中歐建交半個世紀以來,無數事實證明,中歐經濟互利互助,為雙方發展都提供了重要支柱作用。
中歐貨運(資料圖)
如今面對美國的關稅風險,歐洲如果為了眼前小利,而損害中歐貿易,無異于買櫝還珠,因小失大。中國對美貿易戰的勝利告訴我們,對美國的霸權主義,一味妥協只會越陷越深,只有勇于對等反抗,才能獲取生機。自俄烏沖突以來,一直為美國出錢出力的歐盟反觀自身,除了政壇的分裂、千瘡百孔的經濟、空癟的國庫,還有哪些收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