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態度又變了,圍繞最后一艘航母,俄方觀點開始“自我打架”。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道,俄羅斯北方艦隊前司令波波夫海軍上將,近日向衛星通訊社表示,俄羅斯海軍需要核動力航空母艦,而目前俄羅斯唯一的航母“庫茲涅佐夫號”的命運,還需要大量專業的討論。
波波夫此番評論,跟此前《消息報》報道,說俄羅斯國防部打算放棄對“庫茲涅佐夫號”航母的維修,并徹底放棄這艘航母有關。
與此同時,另一位俄羅斯海軍前上將此前曾表態稱:“航母是一種昂貴且低效的武器”,俄羅斯海軍不需要航母。
首先,航母究竟是不是一種“昂貴且低效”的武器,關于這個問題的答案,關鍵要看誰來用它,以及用它做什么。
近些年來,全球擁有最多航母的美國,頻繁的把航母用于跟也門胡塞武裝、伊拉克以及阿富汗等小國弱國打治安戰。
雖然這從一定程度上維護了美國的霸權,但對于航母來說,屬實有點大材小用了。
如果綜合美國近些年對航母的用途來看,航母的確稱得上一種“昂貴且低效”的武器。
因為從性價比來看,不管是小型的無人機還是大型的導彈驅逐艦,在治安戰模式中未必比航母遜色,最為關鍵的是,這些武器系統都比航母便宜的多。
但是如果從航母最初的用途來看,說航母是一種昂貴且低效的武器,顯然為時過早。作為最大的信息化武器平臺,在實施全球性軍事威懾和大規模遠洋作戰時,航母的中心地位至今無可替代。
像中美俄這樣的世界性大國,當自身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需要借助于遠洋貿易來維持自己經濟利益的時候,如果沒有具備全球部署和打擊能力的航母保證制海權,保障本國遠洋商船和油輪的安全,就談不上長遠可持續的發展。
從這個角度上講,航母還是有其自身戰略價值的。
而今天,俄羅斯國內關于航母有用還是無用的爭論,本質上其實是源于俄羅斯當前的安全處境以及財政狀況。
通俗點說,隨著俄烏沖突的爆發,北約進一步收緊對俄羅斯的包圍圈,俄羅斯當前的主要壓力,已經不在于遠洋,而主要來自于自己周邊。
這種背景下,用航母來確保俄羅斯對遠洋的制海權,顯然就沒那么重要和急迫了,試想一下,俄軍連黑海都控制不了,還談什么遠洋制海權呢?
另外,航母堪稱是人類迄今為止,服役的所有武器系統之中,最為昂貴的裝備。一艘最先進的核動力航母,動輒上百億美元的建造成本,這還不算搭載的飛機和日常維護保養的費用。如此高昂的價格,遠非目前俄羅斯財政所能承擔的。
俄烏沖突爆發之前,俄羅斯每年軍費規模只有600億美元左右,即使現在處于戰爭狀態下,軍費開支大增,每年也不過1700多億美元。
而一艘核動力航母的“裸價”大概為100億美元,再加上5~7艘導彈護衛艦、驅逐艦、綜合補給艦、潛艇,以及超過60架的各型艦載機,僅僅裝備一個航母打擊群,所需費用就要超過200億美元。
如果再算上維護保養等日常運行開支,每年至少也要10億美元以上。這對于平時軍費開支僅有600億美元的俄羅斯來說,顯然難以承受。
更何況,通常情況下,至少需要三個航母打擊群,才能確保全時段戰備巡航的常態化循環。
從上述分析不難看出,俄羅斯國內現在關于航母是否有用的爭論,本質上不是在爭論航母到底有沒有戰略價值,而是在爭吵俄羅斯應該是把有限的軍費,用于當前迫切的軍事需求上,還是未來長遠的軍事戰略布局上。
毫無疑問,這兩種爭論的結果,大概率是放棄航母的聲音占據上風,這顯然不是以俄羅斯軍方的意志為轉移的。因為相比于長遠的布局來說,如何度過眼前的烏克蘭危機,才是俄羅斯最重要、最迫切的現實問題。
如果不把有限的軍費,用于盡快的提升本土防御能力,動不動就被烏克蘭使用無人機襲擊縱深軍用機場以及港口等重要軍事目標,俄羅斯的安全空間和勢力范圍只會進一步的被壓縮。
到時候如果連港口都被炸毀了,又何談擁有一支遠赴深海大洋爭奪制海、制空權的航母艦隊呢?很顯然,打贏眼前這場仗才是重中之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