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幾天,熱搜上掛著這樣一個令人窒息的視頻。
江蘇一位女子,帶著自己的媽媽和侄子出去旅游,本來一家子都開開心心的。
結果吃飯的時候,媽媽卻總是特別掃興:這也舍不得吃,那也舍不得吃。
一碗牛肉面好好地都沒動,女兒吐槽:“都能吃飯,就你不能吃。”
媽媽才不情愿地拿起勺子象征性地喝了幾口湯,氣得女兒旅游的好心情全無:
“回家吧,趕緊回家,啥都不舍吃,再呆幾天得餓暈。”
評論區里都是過來人,一針見血地分析出媽媽這樣做的原因:
“內心想吃得不得了,就是要你們勸,不停地勸,然后她在那順勢批評你們亂花錢。
再滿臉不高興地吃完,邊吃邊說這有什么好吃的,我隨便弄的都比這好吃。”
“就是把自己放到劣勢位置,讓她自己內心更堅定地覺得,你亂花錢,她節約。
然后好站在她的角度批評教育你。”
你會發現,很多老一輩都主打一個:“有福我不享,沒苦我硬吃。”
你想帶他們一起享受美好生活,但最后除了掃興受罪,什么都得不到。
比如,有人帶媽媽出去旅游,媽媽非得帶上十幾個蛋,大熱天都壞了還硬要吃。
吃午飯的時候又在那說不餓,到服務區偷偷買東西吃,再假裝若無其事地回來。
就這樣作到了第三天,每次都是大家都在吃飯的時候,她硬是不吃不喝就在角落里坐著。
等晚上回酒店的時候,才一個人偷偷吃泡面。
覺得女兒菜點貴了,還要在那哭,搞得全家人飯都吃不下去。
比如,有人帶家人去三亞旅游,每天都在上演人在囧途。
住酒店加錢加床,結果姥姥卻在桌子上睡了一夜;
酒店明明含早餐,結果長輩們卻躲在房間里吃千里迢迢從家里背過來的燒餅,說不吃馬上就要干了。
再比如,有人曬出自家的長輩,明明家里有個房間開了空調,她硬要自己躲在外面的過道里涼快;
明明可以用洗衣機洗衣服,非要用手洗然后抱怨自己腰疼;
明明騎電動車到街上,電費也不超過1塊,非要為了省錢走路半小時;
明明炒的菜可以當天吃完,偏要剩一口留到第二天吃剩菜,然后說身體不舒服,吃一大堆的藥。
02
這種現象的根源,其實是由于我們這代人的父母長輩,很多都是在物質不富裕的環境中長大的。
長期貧窮中培養出的習慣,在他們身上烙下了深深的時代印記:
讓他們覺得享福是一種“羞恥”,唯有吃苦才能安心。
節儉確實是美德,但沒苦硬吃、無用的節儉,帶來的往往是得不償失的困擾和危害。
比如,有人曬出自己的大嫂,因舍不得吃兒子帶回來的西瓜,吃一半留一半。
留了好幾天,結果西瓜都長毛發霉了,居然還舍不得扔,把上面壞掉的部分切掉,準備吃剩下的。
有女子曬出,家里的花生發霉了,她卻舍不得丟,就做成了花生奶。
結果喝了一碗以后,直接食物中毒,抽搐昏睡,在床上躺了一兩個小時,排出來的尿液都是巨臭。
后來幸好恢復過來了,但這種黃曲霉菌濃度高的東西吃下去,后遺癥實在不堪設想。
每年因為吃發霉食物或隔夜菜而食物中毒的新聞簡直層出不窮,但仍有人抱著僥幸心理。
前段時間看到過最令人心痛的一個事件,是山東一位28歲的小伙,原本一周后就要舉行婚禮了。
結果回老家籌備的時候,爺爺特意宰殺了家里一只疑似患了雞瘟的雞,給孫子接風洗塵。
那盤雞當晚沒有吃完,放在冰箱里,第二天,小伙繼續吃剩下的雞肉和一些隔夜的鹵味。
沒想到,吃完他就發燒、腹痛、意識模糊,當時還以為是感冒,沒有太在意,自己吃了點藥。
直到幾天后,他突然開始不停嘔吐、甚至出現了休克,被家人送到醫院后,被確診為急性肝衰竭。
在得知需要全身換血治療,濟寧的老鄉們自愿組成了獻血隊伍,跨市為他獻血。
但因為毒素引發多器官衰竭,小伙在幾天后還是沒能被搶救回來,永遠離開了人世。
這個世界上最悲哀的事,莫過于為了省一筆小錢,而付出了健康甚至生命的代價。
03
哈佛經濟學家在《稀缺》一書中,一語道破“精神窮人”們沒苦硬吃的本質:
長期的資源匱乏,使人容易陷入一種“管窺效應”:
通過一根管子看東西,只能看到管子里狹窄的視野,看不到管外真正廣闊的世界。
只聚焦于當下“立即省錢”的狹隘視角,卻看不見因為省錢而日漸消耗的健康、分崩離析的親情與大幅下降的生命質量。
時代在改變,也許是時候破除陳舊的觀念,放棄無用的節儉,正確地用金錢來提升幸福感。
就像《別把你的錢留到死》一書中提出的3條建議:
①用錢是一種策略游戲,金錢的最大用處是購買人生體驗。
人活著不是為了積累財富,而是要創造回憶。
投資自己的人生體驗,體驗會隨著時間顯現其價值,回饋給你“記憶股息”。
②不要總是為“未來的安全感”犧牲當前的生活。
要克服那種拼命工作、分幣不花的保守恐懼感。
體力、精力都會隨著年齡遞減,20歲能爬的山,60歲就只能看看;
30歲能吃的美食,70歲已經咬不動。
金錢能發揮出最好效益的時候,是在我們年輕力壯的時候,而不是衰老和病痛的時候。
③要有計劃地消費,讓每一分錢都為你的人生服務。
相比晚年擁有大量財富卻體力不支,不如從30歲開始去冒險、學習、社交、旅行,創造一些讓你無悔的瞬間和閃閃發光的回憶。
04
有句話說得好:“不要用30年前的鑰匙開現在的門。”
孩子往往無法感同身受父母經歷過的苦難,父母的掃興式、哭窮式、愧疚式教育,只會讓孩子活在水深火熱的痛苦之中。
如果人生必須要吃苦,那就吃向上的苦、動腦筋的苦、自我提升的苦,而不是明明條件允許卻降低生活質量的向下的苦。
千萬別讓過度節儉,成為困住你幸福感生長的牢籠。
共勉。
作者:小椰子,個人成長領域作家,全網粉絲量破200萬。關注我,用獨特視角解讀社會事件,陪你一起每天認知升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