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美歐最想要什么,中方直接發布禁令,直擊美歐“命門”,在科技博弈中掌握主動,捍衛自身利益。
中國商務部與科技部近日聯合,發布了新版《中國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術目錄》,這一動作看似平常,實則暗藏深意。
【中國兩部門同時出手】
新版目錄刪減了3項傳統技術條目,卻新增了電池正極材料制備技術作為限制出口項目,同時對有色金屬冶金技術進行了重要修訂,特別是新增了5條鋰相關技術的控制要點。這一增一減之間,折射出中國在科技領域的戰略布局。
細看這次調整,可謂"小改動大文章"。刪除傳統建筑技術等條目,展現了中國愿意與世界共享基礎技術成果的開放姿態;而將電池正極材料制備技術納入限制出口范圍,則凸顯了對關鍵核心技術的保護意識。特別是在鋰技術領域新增的控制要點,直接切中了新能源產業的命脈。
商務部發言人表示,此次調整是順應技術發展形勢的常規更新,旨在平衡發展與安全。不過,在中美科技競爭白熱化的當下,這份新目錄的出臺時機耐人尋味。它既是中國維護技術主權的防御盾牌,也是在復雜國際環境中掌握主動權的戰略棋子。
【中美科技競爭白熱化】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對技術出口實行分類管理:禁止類堅決卡死,限制類需許可證,自由類則需要登記。這種精準施策的做法,既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又能有效守護核心技術安全。商務部還承諾將持續優化管理服務,指導企業合規經營,展現出"放管服"改革的持續深化。
這一系列動作表明,中國已經為可能到來的"科技持久戰"做足了準備。回想此前中國對兩用物項出口的管制,直接打亂了美西方的供應鏈布局,間接促成了中美初步貿易協議的達成。如今在電池、鋰技術等關鍵領域未雨綢繆,更是為后續博弈積累了重要籌碼。
值得一提的是,特朗普政府不久前宣布,將從8月1日起對歐盟商品征收30%的高額關稅,這一記重拳直接把歐盟打懵了。
【歐盟仍對美國心存幻想】
令人玩味的是,歐盟雖然擬定了反制清單,但在馮德萊恩的領導下,反制措施卻被一推再推,"是戰是和"態度曖昧不清。
這種猶豫不決的背后,是歐盟仍對美國心存幻想。王毅外長此前訪歐時,曾苦口婆心地向歐洲各國說明利害關系,勸告他們能基于相互尊重與中國開展合作。
但歐洲的回應卻令人失望——不僅沒有加強與中國的聯系,反而跟風炒作所謂中國"援俄"話題,還以"不公平競爭"為由限制采購中國醫療設備。
面對歐盟的背信棄義,中國的反擊來得快準狠。中方宣布在政府采購中對部分歐盟醫療器械采取限制措施,這一招直擊要害。
要知道,德國、法國等國的醫療設備長期占據中國市場,雙方合作淵源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中國這次出手,讓歐盟嘗到了"吃飯砸鍋"的苦果。
【中方對部分歐盟醫療器械采取限制措施】
中國此舉傳遞出明確信號:合作的大門始終敞開,但核心利益不容侵犯。歐盟若想一邊享受中國市場紅利,一邊配合美國遏制中國發展,這樣的如意算盤注定落空。
更精彩的是此次,中國在電動車領域的"釜底抽薪"之計。歐盟威脅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中國就收緊電池技術出口,這步棋下得極妙。
它既切斷了中歐企業私下違規技術交易的可能,又為后續談判積累了籌碼,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在新能源領域的技術實力。
與此同時,美歐雖然坐擁豐富的鋰資源,卻苦于缺乏提煉和應用技術。中國一旦實施技術斷供,他們苦心經營的"關鍵礦產聯盟"就會淪為無本之木。這種"有礦無技"的尷尬,正是中國技術優勢的最佳注腳。
縱觀全局,中國通過調整技術出口目錄,在這場沒有硝煙的科技保衛戰中,掌握了主動權。
【中國掌握了主動權】
這既是對自身技術成果的必要保護,也是對單邊主義的有力回擊。正如中方多次強調的那樣,中國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愿與各國共享技術成果,但必須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
當前國際經貿形勢波譎云詭,美國的關稅大棒四處揮舞,歐盟的立場搖擺不定。在這種背景下,中國既展現出捍衛核心利益的堅定決心,又保持了對外開放的包容胸懷。這種剛柔并濟的策略,正是應對復雜局面的明智之舉。
展望未來,技術領域的博弈只會更加激烈。中國此次調整出口技術目錄,既是為可能的"科技脫鉤"做準備,也是向世界表明:在維護國家科技安全和發展利益方面,中國有決心、有能力走好自己的路。
而那些企圖通過技術封鎖遏制中國發展的勢力,終將明白什么叫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