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聯合國安理會會議上,北約高層首次公開披露:烏克蘭前線約有9000名外籍雇傭兵,分布來自30多個國家。7月初,英國《經濟學人》發布最新戰場統計——烏東前線每三名烏軍中就有一人是“外援”。戰爭的烈度和復雜度,遠遠超出外界想象。烏克蘭動員的極限已經到來,外籍武裝力量成為基輔賴以為繼的最大變量。墨西哥人的身影首次出現在哈爾科夫防線,俄軍前線指揮官在最新報告中直言:“我們終于明白,為什么打了三年多還攻不下基輔。”
北約步步緊逼,加里寧格勒成為火藥桶
7月21日凌晨,波蘭東部邊境的蘇瓦烏基走廊上,北約第10機械化師悄然完成集結。美國駐歐洲陸軍司令多納休在新聞發布會上強調:北約如有必要,“數小時內便可控制加里寧格勒”。這條消息迅速傳遍莫斯科,俄羅斯國家電視臺連續兩天直播討論“核反擊準備”。
加里寧格勒并非普通飛地。這里部署著伊斯坎德爾-M戰術導彈和S-400防空系統,能覆蓋整個波羅的海和東歐腹地。北約今年啟動“東翼威懾戰線”計劃,22個師的兵力已經在波蘭、立陶宛一線完成部署。與此同時,歐盟新一輪制裁切斷了加里寧格勒的鐵路補給,俄羅斯不得不啟用北方艦隊破冰船,從波羅的海海上運送民生物資。
北約的步步緊逼,極大分散了莫斯科的戰略資源。俄軍不得不在加里寧格勒方向分兵,烏克蘭戰場壓力隨之減輕。烏國防部發言人在7月14日的例行發布會上承認:“前線的每一次進展,都與西方盟友的支持密不可分?!?/p>
烏克蘭的雇傭軍體系浮出水面
基輔在兵源枯竭的背景下,將雇傭軍引入戰場已經成為常態。7月初,烏克蘭總統辦公室披露,當前至少有來自美國、英國、格魯吉亞、墨西哥、厄瓜多爾、哥倫比亞等六國的雇傭軍正式編入烏軍序列。尤其在蘇梅州和哈爾科夫方向,雇傭兵比例已超過本地征召士兵。
拉美戰士的加入成為今年戰場的最大變量。哥倫比亞和墨西哥雇傭兵普遍有街頭巷戰、毒梟對抗、游擊戰等實戰經驗,但面對俄軍重火力和無人機密集打擊,他們的損失同樣巨大。權威外媒統計,墨西哥雇傭兵平均服役周期不足兩個月,傷亡率高達70%。
烏克蘭的招募標準已降至“只要身體健全、愿意參戰、最好有無人機操作經驗”?;o開出的月薪高達3000美元,是拉美平均工資三倍以上。即便如此,烏軍第25空降旅在7月初一次俄軍夜襲中,墨西哥雇傭兵分隊全員陣亡,連一具完整遺體都難以尋回。俄方情報部門通過無線電監聽,首次證實哥倫比亞籍雇傭兵在蘇梅州林帶陣地“執行高危任務”。
不僅如此,烏克蘭還從本國監獄直接征召囚犯補充前線。部分部隊一半為囚犯,一半為外籍雇傭兵,構成了獨特的“混合編隊”。這種“人肉填線”的方式,令俄軍推進速度大大減緩,每天前進空間不足一公里。
情報與城市防御
莫斯科在2022年初發起“特別軍事行動”時,情報部門預判烏克蘭將以傳統正面陣地戰迎敵。然而烏軍主力迅速隱入基輔周邊的幼兒園、醫院、居民樓區,依托民用建筑構建層層防線。俄軍的“閃電戰”因情報誤判,迅速演變為膠著消耗戰。
無人機革命
烏克蘭獲得了土耳其“旗手”、美國“彈簧刀”等先進無人機,使其在戰術上對俄軍形成持續威脅。前線數據顯示,烏軍無人機數量和打擊效率均超過俄軍三分之一。俄軍依賴老式“喀秋莎”火箭炮和傳統火力,難以對抗小型無人機的靈活穿插。
2025年7月,波蘭的“無人機培訓中心”已培訓超過6000名烏克蘭士兵,專門對抗俄電子干擾系統。俄軍坦克、補給車隊在新一輪“蜂群”無人機打擊下損失慘重。
北約的“輸血”模式
烏克蘭炮彈消耗80%由北約國家供應,彈藥消耗量已超過不少中等國家一整年的產量。美國和歐盟的新一輪軍援計劃,繼續向烏克蘭輸送“海馬斯”火箭炮、反坦克導彈和無人機。西方在波蘭設立后勤樞紐和維修基地,確保烏前線兵力隨時補充。
俄軍試圖通過導彈打擊烏克蘭軍工體系、電力系統,但“后方在北約、前線在烏克蘭”的模式讓這些打擊見效甚微。美媒測算,俄軍三年發射逾1.3萬枚導彈,仍難撼動烏方兵工鏈條。
雇傭軍的多重角色與道德戰線
在烏克蘭“混合編隊”中,外籍雇傭兵不僅是火力補充,更成為一種特殊的“人肉盾牌”。烏軍有意將雇傭兵部隊部署在學校、醫院等敏感區域,令俄軍投鼠忌器。7月9日俄軍對哈爾科夫一處烏軍指揮所發動空襲,誤傷鄰近雇傭兵宿舍,西方媒體迅速發起聲討,推動歐盟對俄追加制裁。
俄軍前線指揮官在戰報中坦言,雇傭軍的存在不僅提升了烏軍戰斗韌性,更成為西方輿論戰的有力工具。俄羅斯國防部多次警告,外國雇傭兵不享有戰俘待遇,“格殺勿論”政策依然嚴格執行。即便如此,拉美和歐洲的“兵工廠”依然源源不斷地為烏克蘭輸送新血。
美國軍工的算盤與歐洲的焦慮
2025年新一輪美國大選熱度未減,特朗普團隊提出將北約軍費提升至GDP的5%。軍費增量直接流向美國軍工企業,相關訂單激增。美媒統計,僅今年上半年,北約各國購買美制導彈、防空系統的總額已突破600億美元。
美國通過制造歐洲“臨戰狀態”,不斷強化“烏克蘭是歐洲安全屏障”的輿論。歐洲各國雖不愿直接參戰,但被迫加大財政投入,支持烏克蘭抵抗俄軍進攻。法國、德國、波蘭等國的軍工企業成為美國軍火訂單的“二級承包商”,歐洲安全格局被美國牢牢把控。
俄羅斯方面則一再發出警告,任何國家若向烏克蘭提供遠程導彈,都將成為“榛樹”導彈的直接打擊目標。莫斯科通過“有限升級”威懾手段,試圖遏制西方對烏援助步伐。
多國雇傭軍的命運與烏克蘭的未來
墨西哥、哥倫比亞、厄瓜多爾等拉美國家的雇傭軍在烏東戰場的傷亡數字持續攀升?;o方面公開承認,高額薪酬已經成為吸引“外援”的唯一手段。波蘭、英國等國的前特種兵則以“志愿者”身份參戰,部分北約現役軍人繼續以“雇傭兵”身份隱身烏克蘭前線。
國際紅十字會在7月中旬發布報告,警告外籍雇傭兵“無法獲得戰俘待遇,死亡率遠超常規部隊”。多國政府則通過外交渠道,呼吁公民避免前往烏克蘭參戰。即使如此,每月仍有數百名拉美雇傭兵通過第三國中介,抵達烏克蘭東部前線。
烏克蘭的“雇傭兵經濟”正在形成,相關中介和安保公司在全球范圍內活躍。外籍雇傭軍的加入,令烏克蘭前線戰場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國際化、商業化特征。
參考資料:俄媒:俄國防部公布沖突爆發以來為烏作戰外國雇傭兵數據,波蘭人數最多
2024-03-15 09:56·環球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